永昌:多元“造血”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華網
首頁> 正文

永昌:多元“造血”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4-10-17 08:39:2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永昌:多元“造血”壯大村集體經濟

  “共富車間”裏,特色加工産業風生水起;廠房裏,農産品順着一根網線“走向”餐桌;田野裏,慕名而來的游客打卡留影……金秋時節,永昌縣的鄉村裏處處散發着産業興旺的蓬勃活力。

  這活力,源於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近年來,永昌縣持續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支點,堅持黨建引領撬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為農民“減負” 服務接地氣

  金秋豐收時,在永昌縣六壩鎮七壩村,農業生産服務隊正在搶收秋糧,收割機在田野裏來回穿梭。

  “自打村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後,我把土地都託管了,自己很少再操心了。”村民陳華善臉上笑意融融。

  近幾年,七壩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並配套建起了膜下滴灌等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全村零散的小塊田變成了整片田,具備了進行現代化農業升級的基本條件。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我們把播種機、打草機、收割機、拖拉機整合起來,組成農業生産服務隊,提供耕地、播種、收割等多元化服務。”七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永昌縣農豐現代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賈發德説,“我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今年種了2300畝小麥,現在有8&收割機作業,2天就全部收完了。”

  2024年,農豐合作社對全村8022畝耕地進行統一機械化作業,共服務農戶386戶,累計實施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面積3.2萬畝。通過“託管+”“勞務+”“農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構建起“農、社、企”一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村集體收入增加近50萬元。

  收入不斷增加 群眾踏上致富路

  “在這裡上班離家近,工資還高,我現在每月至少能掙5000元。”在永昌縣紅山窯鎮馬家坪村噸包袋加工“共富車間”,在家門口打工的村民柴艷雲開心地説。

  近年來,馬家坪村瞄準噸包袋加工這個用工量大、技術門檻低的産業,聯合周邊村以及甘肅恒美新工貿有限公司,投資400余萬元建立了噸包袋加工車間。

  “各村以項目資金和基礎設施入股,村民以勞動力、資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負責組織村民進行生産,工資和入股分紅構成收益。”馬家坪村黨總支副書記趙永祥説,“現在我們每年的産量都在13萬條,訂單已經接到了明年,截至目前,實現銷售額近500萬元,農民收入也節節攀升。”

  昔日荒坡地 今日“花果山”

  走在永昌縣南壩鄉西校村的“花果山”上,雲杉、梨樹、樟子松、杏樹、刺玫等林木綠意蔥蔥,一棵棵山楂樹上結出了“致富果”。

  如今花滿山、果滿枝的“花果山”,在幾年前還是一處光禿禿的山坡。變化,源於近年的植樹增綠行動。

  “2019年,村幹部帶着村民復墾復綠、封山治水,實施‘花果山’鄉村特色旅游示範基地項目。”西校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文山説,西校村突出生態建設産業化,通過落地實施土地整治生態治理、南壩片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花果山道路建設等項目,把昔日的荒灘變為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託“花果山”林果産業,西校村聯合本村六、八社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註冊成立了永昌縣校蔚營生態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大力發展中藥材和林果産品精深加工業,進一步激活農村産業潛力,延伸産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村裏去年種植的山楂和菊花經過切片烘乾,銷售量達到2000公斤左右。今年為了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我們引進了養生茶封裝機,一個月生産了600多箱,銷售額達2萬多元。”周文山説,“花果山”種植的山楂和菊花因為個頭大、味道佳早已被周邊群眾熟知,吸引了眾多游客爭相購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通訊員 閆慶桐

【糾錯】 責任編輯: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