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新農人” 逐夢“興農路”-新華網

返鄉“新農人” 逐夢“興農路”

2024-10-17 08:39:4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返鄉“新農人” 逐夢“興農路”

  作為返鄉創業者,他懷揣炙熱真心,助力家鄉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為省人大代表,他依法履職建言,積極回應關切,更好造福農村、富裕農民;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鄉親們致富增收……

  他是古浪縣億萬家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盛元,從小生活在武威市古浪縣古豐鎮的西山腳下。高中畢業後,盛元去外地務工,從事過房屋裝修、水暖管道安裝等工作,也當過“小老闆”,積攢了人生第一筆創業金。後來他選擇返鄉創業,蹚出了一條增收致富振興路。

  返鄉創業,做村民致富的“探路人”

  2018年,羊肚菌在寧夏銀川試種成功的消息讓28歲的盛元有了新想法。

  “寧夏和甘肅相鄰,氣候條件相似,何不試着回鄉種植菌類呢?”為此,他毅然返鄉創業,成為一名“新農人”。

  回到古浪後,盛元將滿腔熱情投入到3萬袋菌棒上,當年,一座日光溫室便採摘銷售鮮菇3.6萬公斤,純利潤達5萬元。

  看著一個個小傘樣的平菇在溫室大棚裏“綻放”,盛元發展食用菌産業的信心更加堅定了。他想:既然自己能做成功,為什麼不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呢?但當地基礎條件薄弱,發展食用菌産業任重道遠。考慮再三,他向&&自己的人大代表説出了內心的想法,並提出轉交了《關於進一步發展食用菌産業的建議》,收到建議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從基礎設施、技術支撐、銷售渠道等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隨後,盛元開始加工菌棒並向周邊農戶供應,指導周邊群眾共同發展食用菌。在他的帶動下,兩年時間裏古浪縣有130多戶農戶開始種植食用菌,入棚菌棒總量達到200萬袋,食用菌鮮品産值達2800萬元。

  種植成功只是第一步,增收致富才是目的。為進一步提高食用菌生産技術,盛元帶頭成立古浪縣億萬家農牧專業合作社,先後在古豐鎮古豐村和柳條河村建成日光溫室20座,並配套建設了養菌室和菌種實驗室,通過引進液體接菌技術,以成本低、時間短、效率快的新技術取代傳統固體制種。

  合作社還採取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先後吸納村集體經濟資金380萬元,將農戶購買的菌棒統一管理銷售,2019年以來,已向古豐鎮3個村集體經濟累計分紅69.6萬元。此外,合作社還建成食用菌棒加工車間,吸納村民常年務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從一個人單打獨鬥到帶領全村發展産業,從一座種植棚到數個種植基地,盛元的返鄉創業路在摸着石頭過河中越走越寬廣。

  履職盡責,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

  2021年,盛元當選為省十四屆人大代表。此後,&&群眾的名冊擺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一本厚厚的“民情民意走訪日記”記錄着他遇到的大事小事。

  在羊肚菌的生産期,他每天都要到農戶的生産大棚裏轉一轉,耐心解答農戶疑問,幫助解決眼前的困難,傳授種植管理技術。

  在一次針對當地農業産業發展的調研過程中,群眾反映大棚建設成本高,盛元主動與外地廠家&&協商降低價格,大大降低了大棚建設成本。“作為一名農民代表,實實在在解決農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就是我最好的履職方式。”盛元説。

  走訪調研中,盛元受到 啟發,結合定西、隴南等地的産業發展經驗,成立甘肅億萬佳盛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確定了“中藥材+食用菌”産業發展模式。利用羊肚菌種植後的大棚進行中藥材育苗,同時探索開展“倣野生”中藥材種植和“菌藥輪作”為主的新技術,使種植效益最大化,還可以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

  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針對種植規模化、規範化程度還不高、企農聯帶機制還不夠健全等問題,盛元在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關於加快古浪縣南部二陰山區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並加大中藥材種植扶持政策的建議,得到了省農業農村廳的重視和答覆。

  目前,億萬家農牧專業合作社已種植中藥材1100畝,引進岷縣、渭源縣藥商帶動周邊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4000多畝,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為當地産業轉型和農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我將進一步優化合作社産業結構,通過發展産業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盛元説。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石丹丹

【糾錯】 責任編輯: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