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講好敦煌故事 傳播中國聲音——敦煌研究院“典範”“高地”建設集中採訪速記

敦煌研究院“典範”“高地”成果展上的展品精彩紛呈。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敦煌,時間的寶藏,歲月的沉澱。
敦煌,歷史的迴響,文明的燈塔。
敦煌,始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80年來,敦煌研究院致力於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傳承弘揚、展示交流,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鑄就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作出積極貢獻。
9月22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創新與發展:敦煌學研究的新使命”集中採訪活動,敦煌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圍繞全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主題,回答記者提問。
採訪活動中,中央媒體以及省內外主流媒體記者針對文物發現與保護、敦煌學研究、數字化建設、國際合作、文旅融合發展等內容與敦煌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交流,專家學者分享發展經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匯聚起創新發展的思路。
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
莫高窟,一處璀璨的文化瑰寶。
歷經1600餘年,莫高窟魅力依然,得益於一代代莫高窟人畢其一生的接力守護。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文物保護對於敦煌而言,是傳承歷史記憶的關鍵。
在幾代莫高窟人的努力下,敦煌文物保護一直在紮實推進。今天還能看到栩栩如生的雕塑、色澤鮮艷的壁畫,得益於代代莫高窟人的賡續守護。“守護敦煌是莫高窟人畢生的使命。”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蘇伯民動情地説,敦煌石窟保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莫高窟長期無人管理的歷史結束。
第二階段,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崖體進行加固,莫高窟的洞窟及崖體得到了有效保護。
第三階段,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的保護理念和科學技術。同時,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形成了具有國際水平的“莫高窟經驗”。敦煌石窟逐漸成為我國文化遺産有效保護的典型。
“當前,敦煌研究院基本建成以保護和管理並重,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為保障的綜合保護管理體系。”蘇伯民介紹。
實際上,過去二三十年裏,敦煌研究院的技術已經走出敦煌,服務一些全國的重要遺址保護。短短幾年時間,承擔了將近上百項全國各省的文物保護工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認為‘典範’就在於不僅能把自己的文物保護好,還能為國內其他文物保護提供技術支撐。”蘇伯民介紹,目前,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三方面的保護能力。一是壁畫彩繪的保護和研究能力,二是岩體的加固技術和水平,三是夯土城防工事。
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全世界。
80年來,敦煌研究院代代學者前赴後繼研究敦煌學,敦煌研究院的石窟考古、石窟藝術、石窟歷史等學科在學術界走在最前列。
“你如果不把石窟的內容搞清楚,其他人怎麼研究?”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坦言,敦煌研究院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基本上摸清了莫高窟每個洞窟的內容和時代,90年代對莫高窟北區進行全面清理,調查了200多個洞窟。後來對全部洞窟都進行了研究,目前基本明確了每個洞窟的功能、目的以及當初建成的基本情況,“最近,敦煌研究院發布了兩部考古報告,應該説在全國的石窟考古研究方面具有典範作用。”
“要成為敦煌學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就要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領域走在前頭。同時創造更好的平台,團結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研究敦煌學。”趙聲良説,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專家深入研究敦煌學的各個領域,比如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藝術研究,敦煌文獻的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美學、民族學等,“種種努力就是要通過自己的研究,帶動世界的研究。”
研究敦煌學,不來敦煌怎麼行?
“敦煌研究院積極搭建平台,依託學術交流活動和創辦的期刊等,集中發布世界範圍內的敦煌學研究成果。敦煌研究院院刊《敦煌研究》是目前敦煌學研究最權威的刊物,國內外研究敦煌學都要參考。”趙聲良介紹,敦煌研究院通過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合作&&,依託敦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敦煌學研究水平。目前,已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合作,國內與北京大學共建敦煌學研究中心,與蘭州大學共建敦煌學研究所,與浙江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大學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為進一步推進石窟與土遺址等文化遺産的保護研究,刊載科技考古、文物數字化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敦煌研究院又創辦了學術期刊《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
找到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平衡
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在切實保護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負責任地做好文化旅游開發,充分發揮文化遺産地的重要作用。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雷政廣介紹,針對可開發的旅游資源,敦煌研究院對所管轄的洞窟從容納面積、病害情況和窟內環境等進行科學評估,得出結論:具備開發條件的洞窟佔總數的20%左右。
“根據可開發的洞窟位置、藝術表現特點、時代特徵等情況,我們編排了12條參觀線路。”雷政廣説,敦煌研究院還在石窟內布設監測預警系統,利用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對洞窟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微環境指標,以及客流分佈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20世紀80年代開始,樊錦詩提出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的宏偉設想。如今,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95個洞窟的數據採集、186個洞窟的圖像拼接,以及一系列洞窟和彩繪的三維重塑。
“敦煌研究院還做了所管轄的西千佛洞、榆林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北石窟寺等的數字化工作。完成的數字資源已經超過400TB的數據存儲容量。”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俞天秀介紹。
這些數據成果還推廣到其他業務領域,比如,考古報告、美術臨摹、文化旅游等領域。為了讓公眾和研究機構能夠便捷獲取數字資源,敦煌研究院打造了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台“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全球學者、文化愛好者,以及藝術創意者登錄網站,在線簽約或授權即可快速使用。
如今,莫高窟景區已構建起單日總量控制、門票網絡預約、數字洞口展示、實體洞窟參觀的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有效地解決了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成為目前不可移動文物單位開放利用的一種有效模式。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於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