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第七屆敦煌文博會絲綢之路文明展特寫-新華網
首頁> 正文

看,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第七屆敦煌文博會絲綢之路文明展特寫

2024-09-21 08:05:17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看,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第七屆敦煌文博會絲綢之路文明展特寫

  千百年來,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架起了一座東西方友好往來、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是世界文明進程中最為遼闊壯麗的一道風景。

  9月20日至24日,由省文旅廳、省文物局主辦,省博物館承辦的“交響絲路·多彩華章——絲綢之路文明展”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亮相。

  作為第七屆敦煌文博會的重要展覽之一,絲綢之路文明展通過《肇啟》《融通》《華章》《流韻》4個篇章,展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展現在甘肅大地留下的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

  走進展館,首先來到了展覽的第一篇章《肇啟》。這一篇章分“大河文明”和“金聲玉振”兩組進行展示,陳列了彩陶、玉石、黃金、青銅等不同類型的文物珍品和文物複製品。

  波浪紋彩陶盆、四圓點弧線紋雙耳彩陶壺、黑白彩弦紋雙貫耳彩陶罐……“大河文明”陳列區中,一個個圖案絢麗、花紋精美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令人驚艷。

  “甘肅是中國彩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甘肅彩陶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特別是馬家窯文化彩陶被譽為‘彩陶藝術的巔峰’。”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王嵐介紹。

  在“金聲玉振”陳列區,倒鉤銅矛、月牙形金挂件、嵌綠松石銅壺、銅立鹿牌飾等不同類型的展品整齊排列。其中,一組大小不一的蜻蜓眼琉璃珠格外引人注目。這組蜻蜓眼琉璃珠以單色玻璃珠作為胎體,上面不同顏色的花紋,在燈光照射下顯得更加精美絕倫。

  繼續沿着參觀路線,來到展覽的第二篇章《融通》。這一篇章,主要展現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中原王朝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絲綢之路更為通暢,沿線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流更加繁盛的景象。

  居延里程簡和懸泉里程簡詳細記錄了從長安到敦煌的絲綢之路東段路線、驛使圖畫像磚生動再現了古絲綢之路上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一件件展品,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和技術交流交融的生動再現。

  從第三篇章《華章》展出的系列珍貴文物中,可以看到,隨着唐代中原王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經略西域,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

  北魏時期的石造像塔、唐代的石雕菩薩身、北涼承玄二年“高善穆”石造像塔等展品,展現了誕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並日益本土化、中國化;

  唐代的金盒、玻璃鳥形器、三彩鳳首壺、彩繪牽駝胡人俑等展品,展現出隨着絲綢之路的繁榮,商業貿易日漸繁盛,東西方文化交流更加緊密。

  展覽的第四篇章是《流韻》。這一篇章主要反映隨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航海技術的快速發展,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路線轉移到了海上,但是陸路絲綢之路依然起着多元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共榮的重要作用。

  陳列着花卉紋青花玉壺春瓶、景德鎮粉彩人物盆、玻璃帶板、景泰藍像耳形尊……《流韻》展區的展品,揭示了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的貿易路線,也是文化和技術交流的重要通道。

  站在展廳中央,環視一件件珍貴文物,仿佛無聲訴説着這條橫跨歐亞、縱貫古今的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生動呈現了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兼收並蓄、共同發展的千年史詩,深刻揭示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響的歷史脈絡。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絲綢之路激蕩起諸多文明碰撞與交融的火花,成為世界文明演進長卷中跨越地域最宏闊、歷史最經久、多元文化融合最精彩的華章。

  來敦煌看展。看,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