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津甘共建 黃土地長出“甘味”蘆筍
園區蘆筍種植區域
新鮮的蘆筍
“我們這個蘆筍是有機認證的,沒打農藥沒污染,口感脆嫩清甜,大家可以品嘗一下。”近日,在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南什村的津甘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園區經理王文玲端着一盤切成小段的新鮮蘆筍向來客介紹。
傳統的蘆筍主要以露天種植為主,尤其在北方,一般情況下,只在春季供應市場,但在這個園區裏,蘆筍已經迎來了今年的第二茬採摘期。走進園區,經過一年精心管護的176畝蘆筍種植區已鬱鬱蔥蔥,蘆筍長勢喜人。許多就近務工的婦女正在田間忙碌,對不合格的蘆筍枝條進行修剪,對已達標的蘆筍進行采收。
“咱們這裡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土壤無污染,因此出産的蘆筍品質非常好。咱們這個蘆筍它是1年種植、15年生長,一年采收兩茬,今年四、五月份已采收過一茬。”王文玲説。
蘆筍是一種多年生的雌雄異株草本植物,其內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種高檔而又營養的蔬菜,在國際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同時,其又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是製作一些特殊藥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2022年10月,會寧縣津甘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動工開建,將蘆筍引進種植,使之逐漸發展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興産業。
“園區流轉了會寧會師鎮南什村的316畝土地,目前已建成了包括6座薄膜連棟溫室、27座日光溫室、1座育苗溫室,以及智慧農業大數據綜合管控平台、農業物聯網生産管控平台、智慧農場管理平台、農産品追溯平台等設施設備在內的園區核心區。”王文玲説。
會寧縣津甘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是天津市和平區與會寧縣兩地東西部協作的重點示範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2億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園區核心區已經建成;二期輻射帶動會師、中川等鄉鎮設施蔬菜大棚種植蘆筍3000畝;三期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露地種植蘆筍1萬畝。通過“農戶+合作社+種植龍頭企業+訂單+培訓+銷售”的模式,逐步形成會寧縣萬畝蘆筍産業集群。
“園區主要按照‘企業自主建設、政府獎補支持、園區資産共持、經營利潤分紅’的模式管理運營,帶給當地鄉鎮的收益主要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地流轉,每畝是500元;第二部分是帶動當地村民務工,園區以工資形式發放,每人每天110元;第三部分則是利潤分紅,園區把25%的利潤分配給當地農民。”王文玲説。
據了解,該園區一期的建成,每年將支付南什村57戶村民土地流轉費15.8萬元。按經營利潤的25%計算,每年還可為村集體分紅100萬元左右。同時,可吸納周邊村民100多人在園區進行除草、管護、收割、管理、加工等。二期建成後,預計戶均年增收可達2000元以上,屆時將吸納更多的群眾就業增收。
“我是今年3月份開始在這裡務工的,每月不僅有3000多元的收入,而且還能隨時照顧到家裏。”談及自己的工作,如今已是園區生産骨幹的東陽村村民李丁紅&&十分滿意。
蘆筍是多年生植物,從第三年開始至第十五年,是該園區蘆筍的豐産期。此外,隨着項目推進,園區蘆筍的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園區將不斷拉長蘆筍加工産業鏈,分級開發加工蘆筍菜、蘆筍茶、蘆筍面、蘆筍粉等特色産品,從而實現會寧蘆筍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轉變。
王文玲&&,該園區將通過搭建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數字化蘆筍種植綜合管理平台,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特色蘆筍産業,積極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將來爭取中國蘆筍研究所西部中心落地會寧,構築科技創新、産業集聚、引領示範新高地,打造津甘共建東西部協作特色産業新樣板,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互惠格局。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萬盈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