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 > 正文
2024 07-26 18:02:18 來源: 玉門市委宣傳部

玉門:特色非遺,講述小城故事

2024-07-26 18:02:18     來源: 玉門市委宣傳部
字體:
分享到:

  玉門歷史悠久,亙古迭今,是中華民族早期的人類居住地和文明發祥地之一,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使玉門蜚聲四海。玉門不但有中國樂器史上著名的羌笛,而且還出土了距今3800多年前的陶塤,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

  四壩文化時期的魚形陶塤。

  陶塤是一種土制樂器,形似魚形,輕巧美觀,便於攜帶,音色古樸、醇厚、悲壯、深沉,它對陶冶性情,安詳精神有很好的效果,能讓人從遠古淳樸、迷人的音色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1976年,甘肅省考古人員在玉門市清泉公社發掘火燒溝遺址時,發掘了20余個陶塤,其中有9件較為完整,可提供測音。

  玉門陶塤製作技藝是一門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記載和反映着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玉門陶塤的製作技藝傳承了100多年。製作周期長,勞動強度大,年輕人不願學習,其技藝瀕臨後繼無人的慘澹局面。為了使玉門陶塤製作技藝得以傳承,玉門市投入資金用於玉門陶塤製作的技藝開發、倣古製作等工作。”玉門陶塤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關振國説。

  據關振國介紹,玉門陶塤形狀獨特,製作工序十分複雜,用泥非常考究,以紅膠泥為主,經十余道工序製作而成。陶塤是中國音樂史上一種製作精美、音色深沉的樂器。

  2017年《玉門陶塤製作技藝》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同時,關振國和文旅局藝術館兩位工作人員被評為玉門市非物質文化陶塤製作傳承人。

  陶裏陶器文化體驗區將博物館內具有代表性彩陶文物複製放大於公園內,使得彩陶文化場景化。(謝歡 攝)

  為了更好地將玉門的非遺發揚光大,今年玉門市建設了玉門市玉澤湖公園二期。

  火燒溝部落以火燒溝文化為依託,還原火燒溝原始部落的生活場景,融入露營、燒烤、射箭等休閒體驗。(謝歡 攝)

  其中的火燒溝部落以火燒溝文化為依託,還原火燒溝原始部落的生活場景,融入露營、燒烤、射箭等休閒體驗,將文化與功能進行完美結合。

  陶裏陶器文化體驗區以彩陶文化為主題,運用多種彩陶景觀元素,將彩陶文化與卡通形象有機結合,同時將博物館內具有代表性彩陶文物複製放大於公園內,使得彩陶文化場景化。打造了陶器貓、陶藝體驗館、陶藝尋寶屋、娛樂陶窯等景點,將娛樂互動,體驗製作,科普研學等功能融為一體,在寓教於樂中體驗玉門深遠的史前文明,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

  玉門作為石油工業的搖籃,一排排的鑽機在公園顯得尤為獨特,給游人留下深刻印象。(謝歡 攝)

  此外,全市有三級文化站15個,每個文化站每年落實免費開放資金5萬元,爭取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補助經費37萬元。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開發潛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間和旅游産品,在玉門市美術館和火燒溝原始人部落景區打造陶塤製作體驗項目,在清泉鄉打造清泉羊肉製作技藝體驗項目,在柳河鎮黑沙窩打造黑沙窩沙浴習俗體驗項目等,通過親身感受,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實現非遺與旅游的雙贏局面。

  目前,玉門市有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俗等9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60余項,入選省級名錄項目2項、市級名錄項目31項,縣級名錄項目64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6人。……在玉門市,豐富的非遺資源得到活化利用,小城充滿文化氣息。(謝歡)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