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響泉村裏聽泉響
炎炎夏日,走進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響泉村,村道一路林蔭、鮮花盛開,道路兩邊屋舍儼然,耳畔聽得泉聲清脆,讓人頓覺暑意漸消、身心愉悅。
這座有着200餘年歷史的村子,因泉而名、因泉而興。據村史記載,乾隆年間,有周、顧、李三姓先人在這裡開荒定居、修泉引水,因泉水流出嘩嘩作響被取名為“響泉口子”,響泉村也由此得名。
響泉村地處有着西部陶都之稱的平川中部,距離城區2公里,現轄4個村民小組,共計665戶2556人,耕地3900余畝。“近年來,響泉村深耕泉文化和陶文化,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集觀光、旅游、特色産品銷售於一體的城市‘後花園’。”響泉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金昆説。
圍繞“十泉十美”隴上泉村這一特色打造的清泉公園,如今已是村民絕佳的納涼之地;建有中國工農紅軍功輝志紅色資料館、鄉村記憶博物館、游樂跑馬場等景點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陶都花苑,成為市民游客旅游打卡的休閒之所;還有響泉村史館、彩陶廣場、陶瓷文化墻、家訓家規文化墻等星羅棋佈,可謂一步一景、處處皆景。
“我們以生態建設促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建設,在響泉北山和村莊主幹道及房前屋後積極實施道路綠化和村屯綠化,持續推進村莊園林化、庭院花園化、道路林蔭化。”李金昆告訴記者。
響泉村注重“顏值”與內涵兼修,以新時代講習所和鄉村舞&為載體,大力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實踐工程、先進文化育人工程、精神文明創建工程,推進善行義舉四德榜和道德講堂建設,成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每年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和“五星文明戶”“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兒媳”等評選活動,營造和諧文明的鄉村新風尚,先後被評為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省級旅游示範村、省級農村精神文明示範點和省級美麗庭院。
作為典型的城郊村,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響泉村,依託自身區域優勢,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為目標,鼓勵村民大力興辦企業、發展建築業,先後涌現了多家知名建築企業,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近800個,探索出了一條“企業+勞務輸轉”的産業模式,202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左右。
“我們以‘能人+農戶’的幫扶模式,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開展幫扶幫帶活動,調動農民參與特色旅游産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全村興辦農家樂10家、小超市12家、特色小吃攤點8家。”李金昆説。
響泉村黨支部還立足資源稟賦,創新運行模式,組織成立了響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發展都市産業園日光溫室13座,種植水果西紅柿、辣椒、人參果等經濟作物,每年為集體經濟創收近20萬元。
“響泉村將繼續圍繞鄉村特色文化做文章,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農戶增收。”李金昆&&。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