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景泰 節水灌溉增實效 高效農業促增收
“以前都是靠天吃飯,種些小麥、胡麻。有雨就收上些,沒雨就收不上東西。”近日,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村民劉仕漢説。
寺灘鄉位於景泰縣城以西,片區以旱平地為主,乾旱缺水曾一度制約着當地農業發展。
為了改善寺灘片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有效緩解農業灌溉用水緊張,景泰縣開始實施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該項目全長72.3公里,從引大入秦工程東二段幹渠末端引水,向寺灘片區供水。
隨着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的整體貫通,寺灘鄉有了明顯變化,一度荒蕪的旱砂地變成了成片的玉米地、瓜地、油葵地、蔬菜地……
“寺灘鄉先後將15萬畝旱砂田打造成了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設施實現了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了旱作區農民的吃飯問題。”寺灘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黨文燕説。
“誓將旱區變灌區,再造一個景泰川。”這是繼景電工程之後,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等景泰縣境內新興水利工程肩負的新使命。
近年來,景泰縣持續推進“水盆子”建設,進一步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永泰川灌溉引水調蓄水庫、生態農業供水調蓄水庫、黃河上游隴中水土保持生態供水調蓄水池等一個個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引水及調蓄水池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用,為農業生産送來“生命之水”。
“景泰縣採取‘政府主導、企業自籌、群眾投工投勞’多元投入機制,根據全縣高效節水灌溉發展需求,依託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正路引提灌工程、寺灘引水工程等水利工程,大力實施水利設施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疏通田間地頭‘毛細血管’,實現農民節本增收。”景泰縣水務局副局長李暉説。
目前,景泰縣共建成調蓄水池450座,調蓄能力達到1520萬立方米,在建蓄水池21座,庫容566萬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得到有效緩解。
有了水,旱區土地有了希望——
隨着“旱變水”的實現,劉仕漢和村裏的其他種植戶們開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採取節水技術模式種植玉米、油葵、馬鈴薯、瓜類等農作物,實現了農業增産增收。
有了水,旱區農業發展有了希望——
景泰縣積極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變土地“條田化”種植為“集約化”經營,把成片的撂荒地變成了統一的高標準農用地,把分散的旱砂地變成了規模化的産業基地,同時引進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流轉運營,帶動農業産業化、規模化、高效化發展,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截至目前,景泰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年推廣面積達30余萬畝。各類作物壟膜溝灌平均畝節水121立方米、畝增産124千克,生育期畝節水10%至40%;旱作區膜下滴灌平均畝節水278立方米、畝增産570千克;沿黃灌區膜下滴灌平均畝節水200立方米、畝增産408千克,畝節水30%至50%。”李暉介紹道。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彭 雯 通訊員 張鋆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