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美麗底色 彰顯發展成色——臨夏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綜述-新華網

擦亮美麗底色 彰顯發展成色——臨夏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綜述

2023-07-19 11:21:07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擦亮美麗底色 彰顯發展成色

  ——臨夏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綜述

  

  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新貌。  

  積石山縣肖紅坪村。

  臨夏縣刁祁鎮圍場村。

  積石山良種牛繁育中心。

  臨夏市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

  雙達公路立交互通。

  甘肅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臨夏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

  綠色,是七月最明顯的顏色,田野裏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鄉村小路平整寬敞,將村社緊密相連;別致的農家院,房前屋後乾淨整潔;路旁栽着苗木花卉,盛開的鮮花、美麗的人家,與遠山青黛相映成輝,文化氣息濃厚,村莊環境優美……隨意走進每一處村莊,一幅幅自然和諧、載滿鄉愁記憶的田園山水畫映入眼簾,正和着“和美鄉村”建設的號角聲,在臨夏這片沃土上鋪展開來。

  河州大地,秀美如斯。

  這裡是生態良好的美麗臨夏——三季有花、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處處給人一種“村在林中,家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好體驗。

  這裡是鄉村振興的希望臨夏——“四大攻堅戰”“五個十項目集中突破行動”齊頭並進,“五個百億級産業”融合發展,“千億招商”行動如火如荼。

  這裡是安居樂業的幸福臨夏——就業有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織密織牢了人民安居樂業的民生大網,提升了“民生溫度”,增加了“幸福厚度”。

  變化顯而易見,感受真真切切。近年來,臨夏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同時,及早思考謀劃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和實踐路徑,堅持“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深刻認識臨夏在全省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坐標定位,按照“把臨夏打造成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範區”的目標任務,以“四強”行動和“5155”鄉村建設示範行動為抓手,以規劃銜接、差異分類、生態立意、務實管用、群眾參與為原則,統籌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發展,厚植秀美花兒臨夏底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生産美、生活美、人文美的新路子,擦亮了“花兒臨夏 在河之州”的美麗底色。

  産業為本 提質增效 農村發展顯現新氣象

  走進廣河縣城關鎮易地搬遷牛羊産業園,一排排牛舍整齊分列在道路兩側,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羊悠閒地嚼食草料,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

  走進東鄉縣達板鎮沿洮河經濟帶易地搬遷後續産業園,100多家企業落戶於此,一座座標準化廠房錯落有致、機聲隆隆,讓這裡充滿了濃郁的現代化工業氣息和蓬勃的發展活力;

  走進臨夏市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高新智能溫室內百萬株玫瑰燦然盛放、芳香四溢,一捆捆剛採集下來的鮮切花色澤艷麗,工人們嫻熟地進行着流水線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走進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旅游服務設施齊全,就餐住宿便捷,游客紛至沓來,盡享高山草甸、森林草原、雪山峽谷、田園風光等自然美景;

  ……

  村村有主導産業,戶戶有增收門路。這是臨夏州立足“十有臨夏”資源稟賦,以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引培並舉構建多元産業發展格局的縮影。

  建設和美鄉村,基礎在産業、潛力在産業、希望在産業。近年來,臨夏州結合各縣市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堅持把60%以上的銜接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用於産業發展上,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促進牛羊全産業鏈發展,做足鄉村旅游融合文章,扶持群眾創業就業,創新探索金融普惠新模式,着力調結構、強龍頭、補鏈條、樹品牌、建園區,有力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一個“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多元發展”的現代特色産業體系日臻完善,不僅讓縣域經濟發展後勁更足,也讓群眾錢袋子更鼓了、生活更好了。

  ——下足農業結構“調優”的功夫。在保證糧播面積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帶動、園區聚集、“三變”改革等途徑,推廣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藥材等高效農作物177萬畝。

  ——下足牛羊産業“全鏈”的功夫。構建“臨夏—甘南百萬頭肉牛産業帶”和“中部沿黃千萬隻肉羊産業帶”發展布局,推進飼草加工、良種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分割、産品加工等全鏈條開發。近三年發放獎補資金7.24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州牛存欄67.9萬頭、出欄22.1萬頭,羊存欄408.9萬隻、出欄343.2萬隻。

  ——下足鄉村旅游“融合”的功夫。大力發展休閒康養、生態廊道、農耕體驗、採摘觀光、農家餐飲等旅游新業態,建成286公里的沿太子山旅游風情大通道,扶持群眾發展農家樂1545家、民宿40家,創建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6個、省級樣板村20個,讓更多群眾“吃生態飯”“發旅游財”。

  ——下足創業就業“多元”的功夫。2020年以來累計培訓勞動力37.3萬人次、輸轉勞務227.6萬人次、創收522.5億元,就業工廠(幫扶車間)吸納就業1.04萬人。

  生態優先 形魂俱美 和美鄉村煥發新顏值

  和美鄉村如何“塑形”?臨夏州立足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完成營造林111.5萬畝、綠色通道3315.8公里。同時,在和美鄉村建設中,彰顯綠水青山的鮮明底色和後發優勢,把望山見水的生態之美、詩情畫意的田園之美、千村千面的鄉土之美貫穿融入其中,構成了藍天白雲、水清岸綠、生態優美的“高顏值”鄉村風景。

  “推窗見綠,抬頭賞景,百步聞香。”這是臨夏市折橋鎮折橋村留給游客張紅梅的印象。“折橋灣的‘顏值’真的是越來越高了,連墻都裝扮起來了,既乾淨又漂亮,村容村貌相比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想不到新農村變得這麼美了。”張紅梅對折橋村的變化讚不絕口。

  看,鄉村的“臉”在變。曾經“灰頭土臉”的水泥墻,舊貌換了新顏,一幅幅活靈活現、溫馨自然的藝術墻繪躍然呈現在村社墻壁上,形態逼真、色調濃郁、形象生動,使原本單調的墻面有了溫度,也有了“靈魂”。一面面美觀而又會“説話”的文化墻成為文化陣地,點亮了精神新“妝容”,增添了新底色。

  從村莊到景區,讓村民當“主角”。近年來,臨夏州着眼滿足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分挖掘生態和文化資源,繪製黃河歷史文化長廊、中華歷史文化長卷,全力保護農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原始風貌,建設了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村鎮。在此基礎上,聚焦“四化”目標,突出“四邊”提升,編制完成751個發展類村莊規劃,深入實施城鄉綜合整頓整治十大行動和全域無垃圾治理,創新開展“庭院十改、村莊八治”,實現了村莊與自然、歷史與人文和諧共生、融合互促。

  “這幾年,我們在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村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下一步,我們將抓住省級示範村創建機遇,聚焦農民生活條件改善和生活品質提高,以村莊規劃為統領,對標建設要求,全面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步伐。”臨夏州鄉村振興局負責人説。

  鄉村之美,美在生態底色、美在田園本色、美在鄉土特色。如果你想感受夏日的田園風光,那就走進康樂縣八松鄉納溝村,看舒展到天際的草坪,住鱗次櫛比的木屋民宿;如果你想體驗湖光山色,那就走進臨夏縣刁祁鎮圍場村,這裡藍天白雲醉清風,碧水池蓮戲紅鯉,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如果你想感受花鋪遍野、芬香撲鼻,積石山縣黃草坪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裡數十萬畝金露梅競相綻放,猶如一片金色海洋……如今的臨夏,到處盡顯山水之美、風情之美、環境之美、庭院之美。

  基礎支撐 宜居便利 群眾生活有了新品質

  二級公路覆蓋70%以上的鄉鎮,到“十四五”末,臨夏州高等級公路密度將達到7.1公里/百平方公里;

  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9.5%,建設城鄉一體化智慧供水管理系統,實現以水養水、長通久通;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817所、衞生院127所,農村日間照料中心覆蓋率達到65.8%,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群眾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

  順民心,厚民生。在臨夏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卷軸上,增進民生福祉是一條貫穿始終的重要脈絡。近年來,臨夏州緊盯打造“五個區”、建設“六個臨夏”的目標任務,大力實施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斷頭路拓通、供氣供暖、停車場建設等民生實事,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進就業、文化、教育、醫療事業全面進步,構建了一個環境更美、品質更好、功能更全、服務更優的新臨夏。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和政縣城關鎮咀頭村的真實寫照。可短短幾年時間,該村借助全州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示範村契機,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環境衞生整治,積極打造“美麗咀頭”品牌,由以往的“後進村”成了“樣板村”。“我們村的道路已經全部硬化,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裏還打造了中醫藥花卉園和‘玫瑰谷’種植基地,建成土雞散養和孵化繁育基地、農特産品加工廠、土雞屠宰加工廠、農特産品展銷館。村裏家家吃起了‘旅游飯’,400多名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咀頭村黨支部書記楊勝強説道。

  夏日風起,漫步在臨夏州各個村莊,綠蔭遍地,鮮花盛開,一個又一個實現華麗蝶變的“咀頭村”正在紛紛涌現。

  在傾心打造和美鄉村的過程中,臨夏州圍繞縣域發展,謀劃實施了一大批交通基礎設施、農村水源保障和供水、電網改造等項目,大力推進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健康臨夏”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紮實開展“結對幫扶 愛心甘肅”工程,臨夏州2.6萬名幹部與2.98萬幫扶對象展開結對幫扶。同時,促進城鄉融合提效,4.2萬人實現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爭取實施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項目,完成集中供暖改造183萬平方米,煤改電、煤改氣1.56萬戶。

  黨建引領 治理有效 和諧臨夏彰顯新活力

  沒有汽車列隊,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電瓶車巡游;沒有煙花禮炮,碧水藍天、遍地綠草作見證……這是永靖縣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的具體體現。“能得到這麼多人的祝福覺得很開心。集體婚禮比較簡約,不鋪張浪費,符合年輕人的時尚觀和消費觀。”12對新人身體力行倡導着婚禮新辦、婚禮簡辦新風尚。

  “計劃流轉1000畝土地,今天叫大家來討論一下。”今年2月,積石山縣郭幹鄉酸梨樹村村民們又坐到了一起。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拉着家常”解決村裏大事的方式,當天大家圍繞主題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了起來。

  “協商什麼”“誰來協商”“在哪協商”“如何協商”……臨夏州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創新開展基層幹部“數家珍、説變化、話未來”和群眾“説變化、感黨恩、愛家鄉”活動,全面推行村民知情大會、“四議兩公開”等協商議事“大&&”,形成了協商有陣地、群眾廣參與、服務出成效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鄉村美,看“顏值”,更重“氣質”。近年來,臨夏州堅持重心下移、大抓基層導向,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建立“黨群零距離”網格化提升基層治理能力“1+N”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四抓兩整治”,大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模式,認真開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百村示範”創建行動,選拔有知識、有情懷、敢擔當的年輕大學生進入村“兩委”班子,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36歲以下,大專及以上學歷佔71.3%,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引進各類人才近1.2萬名,培訓鄉村振興人才32.9萬人次,培養高素質農民17.38萬人,評定鄉土人才2.1萬名,選派1367名科技特派員、農業專技人才到鄉村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在此基礎上,臨夏州宣傳部門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及各項惠民政策宣傳活動,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挖掘文化資源優勢,讓文化振興為和美鄉村建設賦能。建成一批村史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場地,深化移風易俗,引導群眾自覺抵制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評選表彰“星級文明戶”、和美鄉村、和美家庭、和美風景線等,讓文明新風吹進了百姓心田,廣大群眾從“袖手觀”到“拍手讚”、從“站着看”到“動手幹”,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文明實踐蔚然成風。

  逐夢沃野繪畫卷,和美鄉村看今朝。如今的臨夏,一個個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景有好的和美鄉村正在漸次崛起,一幅幅有産業、有顏值、有鄉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馬龍 劉剛林)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