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丨女廁排隊之困,何解?-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4 11/26 09:05:42
來源:新華網

焦點丨女廁排隊之困,何解?

字體:

11月10日,周日,深圳蓮花山公園舉辦勒杜鵑賞花周、音樂節等活動,人流量激增,公園裏的女廁排起長龍,不少孩子也排在隊伍裏。雖然公園安置了一些智能移動公廁,並有周邊公廁指引,仍無法滿足大量的如廁需求。與此同時,旁邊的男廁無需排隊,與女廁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女廁所要排這麼長的隊,男廁所卻不用?”一個正在排隊的小女孩向媽媽抱怨。“今天回去你可以試着寫一封信,給管理部門表達一下你的意見。”媽媽回答她。這是11月10日記者在深圳蓮花山公園採訪時聽到一對在女廁外排隊母女的對話。

女廁排起長隊,男廁暢通無阻,這一尷尬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近日,新華社“焦點”欄目記者走訪多地景區、商場、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發現女廁所排隊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節假日,排隊等候時間長依然是女性如廁的一大痛點。

“廁所是社會文明的尺度。在廁所這件事上,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廁所面積相等、廁位相等,而是女性應當擁有與男性平等的如廁權利。”中國城市環境衞生協會廁所專委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係博士研究生梁驥一直在關注和推動解決這一問題。基於長期調研和數據分析,梁驥認為,男女廁位比例應達到1:2才更加公平。

事實上,住房城鄉建設部在2016年批准頒佈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明確規定,人流量較大地區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比例為2:1。但據了解,這一行業標準並非強制性條文,在實際規劃和建造中,仍有大量達不到這一標準的公共廁所存在。

近年來,深圳、長沙等城市先行先試,全面提升公共廁所建設水平,提高女廁位比例,建設可實現男女廁位快速轉換的“潮汐公廁”、安裝智能導廁系統、改造傳統衞生間以增加女廁位……一系列尊重女性平等如廁權利的新舉措不斷涌現。這些悉心為女性考慮的廁所設計,讓城市更加溫暖和包容。

公共廁所如何提升女性體驗,如何盡快將尚在試點階段的許多新舉措進行優化和推廣,是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題中應有之意。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11月10日,周日,深圳蓮花山公園舉辦勒杜鵑賞花周、音樂節等活動,人流量激增,公園裏女廁的隊伍從室內一直排到戶外,其中不乏老人、兒童、孕婦(畫面右排隊尾為一名孕婦)。雖然公園安置了一些智能移動公廁,並有周邊公廁指引,仍無法滿足大量的如廁需求。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11月10日,周日,深圳蓮花山公園舉辦勒杜鵑賞花周、音樂節等活動,人流量激增,公園裏臨時安置了一批智能移動公廁。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周日客流高峰期,在深圳寶安區一家商場內,不少女性排隊等待如廁(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11月10日在深圳小南山公園拍攝的“潮汐公廁”外景。該公廁在男女廁位實現1:2的基礎上,還在男女廁中間設置兩個潮汐廁位,以兩道可以上鎖的門隔開。當一側人數較多時,可由工作人員打開連接潮汐廁位的門,緩解廁位緊張狀況。2023年,深圳市南山區開始試點“潮汐公廁”,目前已在南山區多個公園內建成6座“潮汐公廁”。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11月10日在深圳小南山公園拍攝的“潮汐公廁”內部格局。該公廁在男女廁位實現1:2的基礎上,還在男女廁中間設置兩個潮汐廁位,以兩道可以上鎖的門隔開。當一側人數較多時,可由工作人員打開連接潮汐廁位的門,緩解廁位緊張狀況。2023年,深圳市南山區開始試點“潮汐公廁”,目前已在南山區多個公園內建成6座“潮汐公廁”。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11月10日在深圳機場拍攝的智慧導廁系統。人們可以在廁所門口的大屏幕上實時查看廁位空余情況,以及周邊公共廁所信息。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在長沙市長沙南站拍攝的女士專用衞生間(11月3日攝)。長沙南站候車室共有8個衞生間,其中2個為女士專用衞生間,由原先“男左女右”的傳統公共衞生間改造而成,以此增加女性廁位比例,緩解女洗手間排隊現象,在社交媒體上被不少女性游客發帖點讚。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上圖為長沙市三一大道公共衞生間;下圖為三一大道公共衞生間內設置的智慧廁所引導系統(11月13日攝,拼版照片)。這個公共衞生間提高了女性廁位比例,衞生間內設置的智慧廁所引導系統能顯示衞生間內的繁忙程度。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11月13日,工作人員展示長沙市開福區開發的“開福區文旅體雲”小程序。小程序內集合了“尋廁”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找到最近的衞生間。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11月11日,游客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知北村的公共廁所休憩區休息。這個公共廁所設有休閒閱讀區和可為手機充電的休憩區,提升了人們的如廁體驗。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糾錯】 【責任編輯:關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