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治理有妙招,黃埔街道創新系統化治理新思路-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4 11/08 17:54:01
來源:南方+

電動自行車治理有妙招,黃埔街道創新系統化治理新思路

字體:

“如今,無論是日常通勤、休閒購物還是歸家途中,我們都能輕鬆體驗電動自行車隨停隨充的便捷,收費更加人性化,電動車出行安全和便捷性也得到顯著提升,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滿滿的幸福感。”黃埔街道的居民陳先生感慨地説道。

黃埔區黃埔街道黨工委書記羅海琼介紹:“黃埔街道是有着70年歷史的老街道,轄內面積7.39平方公里,涵蓋了46個住宅小區和7.6萬常住人口。

近年來,隨着轄內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攀升至3萬輛,充電設施短缺、車輛無序停放及“入樓充電”“飛線充電”安全隱患等問題愈發顯著。為此,黃埔街道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提出系統化治理新思路,將“非常6+1”網格治理理念貫穿到非機動車綜合治理當中,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治理路徑。

 

協同治理,高效率推進電動自行車規範停放 

轄內大沙地潮樓周邊不僅有居民日常通勤的地鐵站,毗鄰商場、市場及醫院,平時人流量、車流量都很大,以致周邊的人行道上出現嚴重電動車亂停放,甚至“霸佔”人行道和機動車道,給群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成為一個突出交通問題和鄰里街坊討論的焦點話題。

對此,黃埔街道高度重視非機動車綜合整治和市容市貌的改善工作,果斷採取一系列行動,制定了《黃埔街道非機動車規範停放整治方案》。街道多次會同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實地考察潮樓、港灣北市場等周邊各個路段交通環境,結合多方面考慮後,決定在潮樓門前至港灣醫院路段合理設置移動盲道、護欄、隔離帶及指引牌等設施244個,使得該區域從原來最多可停放400輛電動自行車增加到1200輛,在增加了停放區域的基礎上,還“拓寬”了人行道,保障居民群眾及弱勢群體出行通暢便利,昔日的“堵心路”搖身一變成為“暢心路”。

為了鞏固非機動車整治成效,黃埔街道聯合區城管局、交警大隊等單位,對潮樓商場、港灣北市場沿街佔道攤販經營、亂堆亂放、“僵屍”電動自行車等問題,進行了高頻率、高強度集中清理。同時,還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評價細則,每週召開工作例會、共商解決對策,建立起“發現—反饋—整改—復檢”的全鏈條管理機制,確保工作有重點、有分工、有合力、有成效,大大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傾聽民意,高質量構建充電設施網絡 

“咱説啊,這充電樁要建在小區空地上,那多方便啊!”“我覺得吧,咱小區路本來就狹窄,充電樁安裝在門外,安全點”“其實建哪都行,關鍵是充電收費得實惠”……居民們聚在“同心議事廳”,你一言我一語,都在為小區裝電動車充電樁的事出謀獻策。

為了充電樁建得既安全又貼心,黃埔街道下足功夫,先後動員了3420名“同心親友團”(老黨員、老幹部、老勞模、老軍人、老專家及專職工作者組成)成員,聯合區人大、區住建局、消防大隊等部門,深入16個社區實地調研。邀請居民面對面交流,召開了112次座談會,收集了66條居民的寶貴意見,為後續“個性化”安裝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針對社區不同需求情況,街道採用“新老”分類試點建設的策略,積極撬動社會資源,成功引入知識城華南海(廣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建設。對於空間有限的老舊小區,如港前路、港灣一村等,街道利用“微改造”項目,在小區門口外建設了集中停放點和充電設施,以緩解小區內部空間不足的問題。而對於黃埔花園、怡港花園等物業小區,街道則與物業公司和業委會協商合作,對原有充電樁或空閒位置進行新建、翻建、擴建,從而優化充電設施的布局和數量,確保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優質的充電服務。

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像機關村社區沿路,儘管充電樁建設已經完工,但供電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面對棘手問題,黃埔街道一方面積極與共建單位溝通協調,供電局也高效地加快充電樁的通電流程。

另一方面,熱愛社區事務的同心親友團“珍姐”站了出來,她憑藉對社區的熟悉和豐富的人脈資源,積極搭建起了社區和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同心議事”這一機制,向社區及單位提出“借電共享”想法,成功解決了街面商鋪、快遞外賣站點及充電困難小區的供電難題。

最終,在黃埔街道不懈努力和“同心親友團”積極參與下,成功增設了61處消防設備配套齊全、合理階梯式收費的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點,提供了1901個充電端口。這些充電設施的建設不僅滿足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充電需求,還具備遠程監控和故障預警功能,使用起來更加安全與便捷。

“正因為有了居民參與,這些充電設施才更加貼合實際的需求,現在不僅享受着‘3分鐘充停圈’的便捷生活,更可貴的是居民的自治意識也增強了,涌現出更多的‘同心親友團’服務社區。”機關村社區負責人祝瑩説道。

多元共治,高標準提升城市風貌品位 

黃埔街道注重“多元化聯動”的治理模式,充分整合轄內學校、單位、企業等社會資源,為居民創造了一個更加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

在日常工作中,黃埔街道督促臨街商鋪、餐飲等場所責任人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對違規停放非機動車的行為及時勸阻、引導和規整。聘請第三方公司開展精細化管理服務,常態化對重點路段、場所、區域進行集中整治行動98次,清理無序停放共享電動車6874輛,設置醒目標語150處。還動員學校安保、“同心親友團”及家委成員,在校園周邊實施“分時、分段、分區”勸導工作,共同維護非機動車停放秩序。

此外,黃埔街道堅持“5+2”“白+黑”工作方式,由社區網格員帶領單位樓棟長及“同心親友團”,對轄內出租屋、老人安置房以及“九小場所”開展“清隱”聯合行動,累計整治違規停放電動車約9000輛、飛線充電870處,清理安全通道堵塞144處。今年以來,轄內有關電動車安全隱患數量同比下降22%。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街道在電動自行車治理中始終堅持走“非常6+1”治理路徑,通過不斷探索、總結與行動,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我們也期待,隨着電動自行車治理工作的持續深入推進,將會涌現出更多群眾美好生活與城市整潔美化的新景象。

記者 劉珊

通訊員 葉俊榮

【糾錯】 【責任編輯:關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