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歷時7年建設的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成為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其起點為深圳寶安機場附近,終點位於中山翠亨新區馬鞍島。通車後,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原來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
大橋西側,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的中山迎來“潑天流量”。深中通道的通車,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又一次歷史性機遇。如今,通車已滿100天,中山的文旅産業煥發新氣象,經濟活力不斷涌現,“大橋經濟”乘風啟航。
車輛行駛在深中通道上。記者 毛思倩 攝
一橋飛架珠江岸 深中兩地若比鄰
中山,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因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而得名。
改革開放之初,中山曾以製造業而輝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與順德、南海、東莞並稱“廣東四小虎”。這裡曾創下第一個農村“萬元戶”、第一家中外合作賓館、第一家中外合資大型游樂園等多個全國第一。
由於多種原因,中山多年GDP增速持續放緩,逐漸“掉隊”。隔海相望的深圳,年輕且充滿朝氣,是中國最具創新力和活力的城市之一。隨着深中通道通車,兩座城市攜手進入“半小時經濟生活圈”,改變從此開始。
交通距離縮短,帶來日常往來便捷。一橋飛架珠江,讓人們一日之內輕鬆往返,實現“隔海若比鄰”。對於武岩和王廣濤這對“95後”夫妻來説,這意味着終於可以告別“周末”夫妻的兩地生活。
2021年,王廣濤工作調動到深圳寶安機場附近,其妻武岩跟着來到位於中山翠亨新區的中鐵十二局華南公司工作。“如今,不堵車的情況下半個多小時就能到家,上班可能比一些在深圳其他區居住的同事還方便。”王廣濤説,他常常選擇乘坐深中跨市公交往返,單程15元的通行費,大大減少了交通成本。
跨海牽手,讓這對年輕夫妻既可以繼續扎根在各自的事業領域不斷奮鬥,又能兼顧起自己的小家庭。武岩説:“深中通道連接了我們奮鬥的路程。海的兩邊,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這段故事是不少“深中家庭”的縮影。深中通道連接深圳和中山,便利成千上萬的“深中人”每天在兩座城市間往來,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商機也在往來中逐漸涌現。去年年底,傲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集團總部及研發生産基地在中山翠亨新區動工。集團副總經理曾慶林坦言,十分看好深中通道為翠亨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
“我第一次來到翠亨新區馬鞍島,就想要在這裡定居,如今已經在這裡安家。”曾慶林説,相信隨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客商前來投資置業,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深中通道自6月30日通車後,車流量始終保持高位運行,中山成為珠江口東西兩岸往來交流的熱點。數據顯示,深中通道通車100天總車流約890萬車次,其中10月1日的車流更是高達15.5萬車次,創開通以來新高。
文旅融合乘風起 灣區游客入中山
國慶假期,漫步在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稻田裏秧苗長勢喜人。微風拂過,掀起層層稻浪,還有白鷺在空中盤旋,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崖口村距深中通道西落腳點馬鞍島僅十余公里,這裡是全國文明村,也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來自香港、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接待量創新高,也帶旺了村裏的餐飲和民宿。”崖口村黨委書記譚錦鹍説。近年來,村裏盤活古村文化、水田、紅樹林、海灘等特色旅游資源,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導向,打造“休閒農業+鄉村旅游”新業態,村集體收入實現逐年遞增。
灣區客流涌入中山。記者走訪發現,深中通道通車以來,每逢節假日,中山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流如織,景區飯店生意興隆,停車場一位難求。
“吃乳鴿看絕美晚霞”“逃離深圳的周末之旅”“‘特種兵’旅行當天來回”……社交&&上,中山旅游熱度不斷,充滿熱情的灣區游客好奇地探索中山的每一個角落。
還沒到飯點,不少中山特色飯館就排起長隊。在石岐佬中山菜館的等位大屏幕上,“乳鴿剩餘只數”每分鐘不斷下降,食客計算着手中的排位號碼,擔憂還能否吃上這一口美味。
“游客對石岐乳鴿的追捧,超乎我們的想象。”該菜館創辦人張偉雄説,通道開通以來飯店客流量大增,尤其在節假日期間,不少游客專程驅車來品嘗中山美食,“我們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貼心到位的服務,守住這一波熱度、打響中山的美食名片。”
人間煙火氣,灣區好生活。數據顯示,作為深中通道開通後迎來的首個長假,國慶黃金周(截至7日12時)中山市累計接待游客超340萬人次,較2023年按可比口徑上升近102%;實現旅游收入近20億元,較2023年按可比口徑上升95%以上。
深中通道的出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把游客“流量”變為經濟發展“增量”,成為中山面臨的新考驗。
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説,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堅定不移把文旅産業作為中山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産業,着力構建“一人、一山、一城、三海、推進八大重點工作”的文旅發展大格局,打造文旅城市,闖出一條“文旅興市”“文旅留人”“文旅帶産”的新路子。
産業升級尋破局 無限風光在灣區
走進新益昌中山基地智能車間,車間中幾乎看不到工人,只有一排排自動化生産設備繁忙作業。
新益昌是國內LED固晶機設備製造的龍頭企業,2018年在中山翠亨新區馬鞍島摘下地塊,建起超7萬平方米的産業園生産基地。在公司研發總監張燕看來,毗鄰深中通道的地理優勢,讓企業形成“深圳總部+中山基地”的發展格局,並實現25分鐘打通“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的合作新模式。
如今,新益昌還在翠亨新區建設高端智能裝備智能製造基地。新基地建成後,新益昌在深中兩地的廠房面積將超過20萬平方米。
張燕説,深中通道開通後,不少産業鏈環節上的供應商跟着來到中山,與此同時,企業在積極開發新的本地供應商,以滿足企業新發展需求,助力地方相關産業轉型升級,實現協作共贏。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傳統工業城市,中山擁有34個工業門類,38個國家級産業基地,製造業基礎紮實、空間廣闊。隔珠江口相望,兩地優勢共享、不斷融合,不少中山企業也在積極“擁抱”深圳,加強産業對接合作,探索深中産業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徑。
“企業盼深中通道開通已久。”聯合光電副總經理郭耀明對深中通道帶來的變化感受頗深。“深圳是人才聚集地、技術創新地,也是金融資本高度聚集的區域。這對於我們中山企業招攬人才、技術交流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多資本的關注。”
幾年前,聯合光電在深圳設立了研發中心。如今通道開通,通過“深圳研發+中山生産”模式,更加強了深圳技術與中山製造的深入融合,轉化成為企業的競爭力。“中山有着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可以與深圳形成優勢互補。深圳和中山兩地直通,推動深圳技術、資本、品牌、市場、要素成本充分對接,有助於企業高質量發展。”郭耀明説。
大橋建成前,曾有人提出“珠西地區被虹吸”的質疑。而記者觀察發現,在“同城效應”下,兩岸城市優勢互補,産業協作大有可為。以深中通道為“橋”,中山正深度參與到深圳産業鏈供應鏈分工,協同發展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同時不斷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6月,廣東省委批復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成為廣東首個以區域協調發展為主題的改革創新實驗區。搶抓深中通道歷史機遇,中山推動與深圳實現“六個一體化”,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先行先試。
“深中通道實現了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讓隔江相望的深圳和中山握手緊密連在一起,開啟了深中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的新里程。”郭文海説,深中通道也是中山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山的黃金大道,中山將搶抓深中通道這一歷史性機遇,將區位優勢轉化成高質量發展勝勢,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作出積極貢獻。(記者 熊嘉藝,參與采寫 陳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