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正在學習麒麟舞的動作。(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何倩鎣、王敏傑)
在南沙區黃閣鎮,麒麟舞已盛行一百多年,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故民間有“麒麟獻瑞”的説法。如何讓麒麟舞玩出新意,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在南沙黃閣雄風堂麟獅體育會,傳統黃閣麒麟舞與嘻哈、醒獅、流行歌曲等元素進行融合、創新,黃閣麒麟舞變得越來越“新潮”。
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配以“出洞、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打沙、吐玉書、游花園、回洞”等傳統“十八式”動作,便可將麒麟的性格神態表現得逼真淋漓。
“在傳承麒麟舞這條路上,我已堅持了二十三年,從稚嫩的接棒人成長為成熟的傳承人。”作為土生土長的黃閣鎮東裏村人,黃閣雄風堂麟獅體育會創始人兼總教練麥曉峰從小就對醒獅、麒麟舞非常感興趣。
麥曉峰與麒麟舞的緣分始於2000年,那一年,黃閣麒麟舞在“全國首屆民間歌舞大賽”中榮獲山花獎,當時年僅11歲的麥曉峰恰巧被學校選入儀仗隊參加黃閣鎮組織的頒獎儀式,“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麒麟舞,看到黃閣麒麟舞隊的隊員都戴着大紅花,心裏滿滿的自豪感。”亦是從這時起,機緣巧合下,麥曉峰開始跟隨村裏的麒麟舞師傅麥國祥學藝。
為了傳承麒麟舞,麥曉峰與同門師兄弟們在2011年創立了黃閣雄風堂麟獅體育會,無償培訓麒麟舞,平時逢年過節就會去演出。麟獅體育會目前已有四十余名成員,其中大部分都是90後,最小的成員年僅10歲。
“傳承文化,師資、資源等各方面都無需擔心,但最缺乏的是學員,沒有人願意學。”麥曉峰告訴記者,現在要巧用方法、游戲吸引小朋友來學習。
比如,通過踢足球練習反應能力,用“跳飛機”的形式練習扎馬步,“小朋友就會覺得這是一種游戲,原來學習麒麟舞是這麼好玩。”
麥曉峰説,用游戲吸引小朋友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對麒麟舞感興趣的小朋友保持興趣才是關鍵,“這就要通過平時各方面的訓練、演出和比賽等,建立起小朋友對麒麟舞的信心,讓小朋友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麒麟舞,進而再愛上麒麟舞。”
麥曉峰曾將醒獅與麒麟舞兩種本地傳統文化糅合,創作出《雄獅護麒麟》,既吸納了傳統麒麟舞“十八式”動作,保留傳統舞獅的鼓樂,又加上麒麟舞所用的粵劇中的“八音鑼鼓”鼓樂,讓種種廣東韻味融合煥新。
麥曉峰還嘗試將麒麟舞與嘻哈文化相融合,創作出時尚、新潮的《嘻哈麒麟舞》。麥曉峰結合歌曲《江南style》,在保留麒麟舞原有的步型步法之餘,改變節奏感,“動作還是原來的動作,用節拍來融入最傳統的東西,比如麒麟舞中的尋青,以前分4步,現在分成8個節拍,給人的視覺效果更加緊湊。不僅如此,傳統的麒麟步是運用腰馬力走出來的,現在是用跳的方式來呈現,節奏感更強了。”
除了將麒麟舞與醒獅、嘻哈元素進行融合,麥曉峰還計劃以舞&劇的形式,將自己從小是如何接觸、練習麒麟舞,再逐漸成長為非遺傳承人的故事演繹出來,將他對麒麟舞的熱愛和執着傳遞給觀眾,讓更多人了解到麒麟舞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