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往事》舉行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3 08/25 09:53:57
來源:羊城晚報

《沙灣往事》舉行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

字體:

  《沙灣往事》用當代舞蹈藝術元素演繹傳奇故事。

  《沙灣往事》主創主演重游沙灣。

  8月22日至23日,由廣東歌舞劇院打造的精品舞劇《沙灣往事》重回首演之地廣州大劇院,進行了兩場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

  經典舞劇的IP效應,加之黎星、李艷超等原班卡司回歸的號召力,兩場演出期間,大劇院內座無虛席,觀眾掌聲不斷,反響熱烈。

  經過十年光陰洗禮,這場由廣東歌舞劇院掀起的“沙灣熱潮”依然未散,且歷久彌新。

  精心籌備

  十年之期重游沙灣

  《沙灣往事》把背景設置在20世紀30年代的沙灣古鎮,以“何氏三傑”等眾多廣東音樂人為創作原型,廣東音樂人創作傳世名曲《賽龍奪錦》的故事為主線,用當代舞蹈藝術元素演繹傳奇故事,展示了廣東音樂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呈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

  2013年6月,廣東歌舞劇院着手籌備該劇。2014年10月8日,歷時一年半創排,舞劇《沙灣往事》在廣州大劇院與觀眾正式見面。

  作為一部為廣東音樂樹碑立傳,展現廣東民俗文化魅力的作品,《沙灣往事》自籌備以來,主創團隊就曾多次到沙灣古鎮采風,深入了解廣東音樂代表人物“何氏三傑”及嶺南地域文化特色。

  2023年8月21日,包括舞&總監吳潑,總編導韓真、周莉亞,執行編導石泉,演員李艷超、齊奇、李超軼、孫然、王閔瑞、劉健等在內的主創及主演團隊按照當年采風路線,着重游覽三稔廳、留耕堂等地,品味、回憶創作時的熱忱。

  “全是回憶!”重走采風之路,周莉亞滿是欣喜與感慨:“這是我們的第一部劇,是我們所有人的‘初戀’,采風對於一部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真正走進了沙灣這個地方,感受這片土地的人文和民俗。故地重游,當年創作的靈感和突發奇想的感受一下子全涌了上來。”

  周莉亞&&,十年間她與韓真來沙灣古鎮不下五六次,“只要來廣州,有時間都會來走一走。這裡於我而言,不是簡單的打卡之地,而是見證成長,留下青春印記的地方,有很親切的感覺。”

  “那時我們還小,對廣東對嶺南文化底蘊了解有限。”韓真説:“走進沙灣這塊地方,我們才真正了解廣東音樂,才發現原來小時候聽到的《步步高》《平湖秋月》《彩雲追月》,全是源於廣東的音樂作品,一下子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誠意打造

  繪就嶺南文化名片

  除了重游沙灣和兩場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為了感謝和回饋觀眾朋友,此次,廣東歌舞劇院還推出了全新設計的《沙灣往事》十周年紀念禮盒,精心製作的十周年紀錄片也在演出期間上線。

  另外,《沙灣往事》劇組還通過舉辦主創主演見面會的形式,與觀眾分享十年來的心路歷程。當提起創作往事時,主創們依然記憶清晰。

  總編導周莉亞和韓真回憶道:“遇見《沙灣往事》,就像愛情一樣,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創排《沙灣往事》是我們背上行囊勇往直前的一個起點,一起去采風、去了解,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去學習、摸索、磨合,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達路徑。”

  編劇唐棟&&,為了將故事講好講精,他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採訪了多位音樂界人士,同時也細緻地撰寫了相應的時代背景、人物傳記等,以便更好地 啟發編導的編舞思路,拓展想象空間。

  作曲杜鳴談及對劇中廣東音樂經典曲目的二度創作,坦言自己雖非廣東人,但居住在廣東已30餘年,在創作中融合了自己對廣東音樂的理解和創新,並結合兩位導演的舞蹈構思和要求,通過各方面的藝術上的處理,比如節奏變化、配器等,突出民樂的色彩性,保留廣東音樂的原始質感,讓音樂滿足於整個舞劇的戲劇性的表達。

  為了在舞&上呈現更加原汁原味的嶺南風貌,舞美設計秦立運通過深入挖掘嶺南建築特色,提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元素,大到隔扇門、祠堂,小到磚墻、房樑上的雕花等,使之貫穿於整部舞劇的舞美設計中。

  李艷超回憶了入組之初,自己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臉懵懂、時常被訓”的排練歲月,她&&:“感謝大家沒有放棄那麼稚嫩的我。”

  黎星則透露,《沙灣往事》北京首演時,自己與李艷超、周莉亞、韓真買了10萬塊錢的票廣邀親友同行來看,“我們想告訴大家,我們做出了一部好作品。坦白講,那時候舞劇面臨的還是需要送票的市場環境。但如今,我看到二樓、三樓的角落都坐滿了觀眾,內心無比感動。《沙灣往事》的成功,讓我們對自己今後的事業發展有了底氣、信心和方向。完全可以説,沒有《沙灣往事》就沒有現在的黎星、李艷超。”

  展望未來

  經典舞劇代代相傳

  十年間,《沙灣往事》開展了將近5輪巡演,足跡遍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華盛頓、紐約等60多個城市,巡演場次近300場,平均上座率超90%,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並獲文旅部“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藝術節大獎等榮譽。另外,4次獲國家藝術基金立項支持。

  未來,主創團隊是否有對《沙灣往事》進行改版、升級的計劃?對此,韓真、周莉亞&&,團隊對於《沙灣往事》細節上的調整和提升從未間斷,但並沒有大刀闊斧再更新的計劃,“就讓它保留時間和歲月的印記,以原汁原味的面貌面對觀眾”。韓真亦坦言:“也許那個時候的我們並不完美,但是《沙灣往事》對我們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就是這麼有分量,它扎根在了我們的生命當中。”

  一部戲能演十年且歷久彌新,除了劇目本身的品質過硬,亦離不開院團對於經典作品的愛惜之心和所有演員的精心付出。

  十年間,演員李超軼參與了《沙灣往事》的每一場演出,他坦言,對於廣東歌舞劇院的每一位演員來説,《沙灣往事》的舞蹈段落都是入團必學。如今,除了日軍大佐一角深入人心,李超軼還成為全場“自由人”:“槳手、小廝、街坊……全演過,音樂一響,你的肢體、情緒包括精神,馬上就能被調動起來,感覺整個人和這部劇‘長’在了一起,這種感覺很奇妙。”

  張思仰則是《沙灣往事》的第二代演員,“入團之初,我跟着大家划槳,現在我站在隊首,離觀眾更近,壓力也不太一樣了。抬槳的高度、整齊度,划槳的氣勢……這些我們都要考慮到,一開場,就要利用這個群舞把演出氛圍營造好,把觀眾帶進劇中。”

  採訪中,周莉亞與韓真也充滿了對院團和演員們的感謝:“十年前,如果沒有熊健團長的勇氣和魄力,就沒有《沙灣往事》。如今,也是廣東歌舞劇院全團的堅守,讓這部藝術作品能夠延續生命,走到十年後的今天。”

  在創排十周年慶典演出之際,廣東歌舞劇院院長熊健&&,“借此向一直支持我們的觀眾致以最高的敬意,也感謝&前幕後所有演職人員的辛苦付出,十年來,大家對作品的嚴苛要求、讓演出質量達到了‘十年如一’的效果。”

  在未來,熊健&&,希望舞劇《沙灣往事》作為彰顯嶺南文化的舞蹈名片在廣東歌舞劇院代代傳跳下去,讓經典舞劇繼續煥發活力。(羊城晚報記者 艾修煜)

【糾錯】 【責任編輯:魏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