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安琪在創作 攝
《戲曲人物》系列作品 受訪者提供
驅車穿越佛山禪城區的繁華地帶,轉彎來到一片工業聚集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師範安琪的工作間所在大唐陶瓷公司廠區就坐落在這裡。通往這裡的道路有些曲折,但走進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廠區後,感覺豁然開朗。這裡緊鄰五峰山,環境清幽,空氣宜人。
步入特設的陶瓷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紅。這是范安琪帶領團隊研發的“大唐紅”釉色。今年是兔年,全身紅色、形態各異的兔子生肖擺件陳列在展櫃上。廠區右邊的另一個展覽空間,更為敞亮開闊,展櫃裏擺放的是范安琪近些年的新作,造型則相對抽象。
范安琪告訴記者,廠區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們團隊種的。“如果説在此之前我的時間和積累就像埋在土壤裏的種子,那麼來到這裡後,便是開始破土成長的時間。”她説。
感受陶藝的鮮活:
世界居然還有如此美物
1989年,范安琪中學畢業後從福建來到佛山石灣一家陶藝廠工作,開啟了她與陶藝的緣分。説起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心情,范安琪記憶猶新。“那時第一次有個‘陶’字闖入了我的生命,我在那個作坊裏,完全被花花綠綠的各種釉色吸引了,心想世界居然還有如此美物。”
起初,范安琪在陶藝廠裏做過拉坯、修坯、上釉等多個工種,積累下基礎技藝。從小就對美術感興趣的她,閒暇時喜歡閱讀和臨摹各類畫作,充實自己。機緣巧合,1994年,范安琪認識了陶藝大師鐘汝榮,並拜其為師,這讓她第一次領略到什麼是陶藝創作。“看到老師在手上一按一搓,加上一些工具的使用,泥巴馬上就鮮活起來,好像神話中女媧摶土成人的場景,捏好後一吹,一個新生命就出現了。陶藝給我帶來的就是這種鮮活的感受。”范安琪邊比畫邊説。
范安琪的專業水平提高很快,1995年,她和幾個合作夥伴一起開了一個陶藝工廠。剛開廠的時候,壓力很大,人生地不熟的,技術力量也不夠,資金要自己籌。
現在的廠區是范安琪幾度搬遷後選定的,離市中心很近,但背靠青山,鬧中取靜。在她看來,“山特別有靈性”。
“我自己的工作間就在山邊,安靜且適合創作。”范安琪的工作間設在展覽廳的角落裏,十幾平方米的樣子,櫃架和工作&上擺放着各種成型或未成型的作品。“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在工作室,聽着工具刮着泥巴沙沙的聲音,窗外有風聲、雨聲。一片一片泥巴豎起來,把紛雜的情緒宣泄、表達、傳遞出來。其實那時候我已經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隨着心動、隨着感情的流露去創作。”
當年范安琪因陶與丈夫喜結良緣,如今則一同經營“大豐唐”;兒子今年18歲,受父母影響,他也愛上了陶藝這一行,高中畢業後準備出國留學專攻設計。
植入戲曲元素:
摘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佛山的瓦脊公仔大多取材於傳統戲曲。受此 啟發,在早期的創作中,范安琪在人物造型上植入戲曲元素。在工作室內的展櫃上,記者看到“生旦淨末丑”的不同形態、“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法,在陶泥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范安琪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新觀念、新想法,去呈現“新石灣公仔”。她傾向於讓材料在造型中自然呈現。“泥土是柔軟的,有韌性的,有種天然的親和力。陶藝是人與泥土的接觸,就是用這種親和力去連接的。”
“傳統的石灣公仔,人們會利用工具,一點一點把它的臉拋得很光滑,這是一種石灣傳統技法。但我更希望用我的手指和指紋,通過這一抹、一按,讓它呈現出來,不需要任何工具的附加。就這樣讓材料説話,自然、直白、大膽地告訴觀眾,‘我就是這樣的性格,我就是這樣的格調’。”因此,在塑造手法上,范安琪在人物衣飾上多處使用泥條泥片,凸顯泥土的本質,並且保留手或工具與泥土接觸的痕跡。
就這樣,戲曲中的各色人物躍然指間,各類生活美器設計感十足,別致的“生肖陶”廣受市場青睞……2017年,范安琪憑藉作品《戲曲人生》摘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發現廢紙的“生命力”: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范安琪經常從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用於煲中藥的幹荷葉,能讓她聯想到燈具的形態;練書法時扔掉的廢紙團上的褶皺,也能給她帶來 啟發。
“練書法時産生的那些廢紙,一揉、一扔,發現它在角落,能自己舒展開,這種特別的‘生命力’,猶如一朵花在綻放。”這讓范安琪聯想到,在陶藝中有一種釉色就叫褶皺釉,能自然地呈現白色、黑色的褶皺。
從石灣陶藝的傳統工藝來看,發泡、起皺的釉色是不好的,但范安琪打破了這樣的觀念。“現實生活中的花瓶,或圓或方,都是傳統的樣子,我認為花器也應該呈現出時代的面貌,就把褶皺帶給我的感受與生活器物的設計結合。”《一紙人生》系列作品就這樣誕生了。作品猶如將陶泥揉碎成紙,釉色煅燒後形成紙張肌理、皺褶厚薄不一,加之大面積的留白,這都讓作品頗有動感和靈性。2018年,《一紙人生》在“石灣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22年8月,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公布,范安琪名列其中。“評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這對她而言既是榮譽也是責任。范安琪説將繼續通過創作,讓日常生活器物與人産生情感的互動,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藝術要有真善美,要有當代性與個性,還要有傳承,這就是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周欣怡 戚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