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與會人士:統籌金融安全與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大有可為
2021-12-04 22:27:0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網廣州12月4日電(盧鑒 李幸子)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12月1日至4日在廣州舉行。會議期間,多位與會人士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反復、跨國供應鏈不穩、匯率波動等國際風險給全球金融帶來不確定性之時,中國金融在發揮全球“穩定劑”作用的同時,一方面要築牢防範外部風險的安全底線,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區域金融創新合作,促進金融數字化轉型。粵港澳大灣區在這些方面大有可為。

  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12月1日至4日在廣州舉行。新華網 林曉蕾 攝

  防範金融風險 以安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金融發展和世界互動溢出效應明顯,所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外部金融風險對中國內部金融風險存在較大影響。中國金融如何做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防範外來和系統內風險,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焦點。

  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洪章認為,中國要完善內部治理,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處置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中國金融業健康發展。

  活動現場。新華網發

  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黃新飛&&,在新冠疫情的爆發後,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加強立法和稅收財政的協調機制,加強國家反侵權的管理,從而抑制金融風險的影響,同時積極的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尋求國際的區域合作。

  中國建設銀行風控部副總經理吳建政認為,金融風險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外部性,通過防範金融風險能力的持續提升,鞏固和促進服務國家建設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支持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優化。

  在統籌發展與安全方面,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認為:“要推動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穩步推進政府企業居民去杠桿,持續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禮卿認為,資本賬戶的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我國資本賬戶開放,有利於促進我國外部經濟的長期均衡,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活動現場。新華網 林曉蕾 攝

  深化金融改革 以創新激發大灣區金融活力

  左手防風險促合作,右手制規則促創新。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正處於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作為規則導向型的市場,金融市場對法治化存在高度需求度和依賴性。多位與會人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包括金融規則、制度、科技等創新引領方面大有可為。

  夜幕下的廣州燈火旖旎。新華網發(藍遠峰 攝)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中證金融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望軍認為,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肩負着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要使命。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把握新一輪開放機遇發揮“領頭羊”作用,率先以點帶面制定和推行統一的規則,助力中國打造多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他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把中國香港和澳門的一些規則,尤其是商業規則推廣應用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橫琴、前海、南沙以點帶面推廣,帶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統一。”

  廣州夜景。新華網發 (梁斌 攝)

  近年來,廣州依託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CEPA協議和南沙自貿區等戰略、機制、載體,開展跨境金融創新、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和産品服務創新、綠色債券品種創新等。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邱億通&&,廣州作為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正在奮力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推動金融市場、金融産品和金融資源互聯互通、便捷流動。下一步,廣州將繼續走穩妥有序擴大金融開放的道路,推動金融創新,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能力。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俊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811281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