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領航 粵劇“出圈”
2021-12-03 08:55:11 來源: 南方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我是曾小敏”——劇·説交響演唱會》展現粵劇青春風貌。薛才煥 攝

  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廣州站於近期落下帷幕。《“我是曾小敏”——劇·説交響演唱會》和粵劇《白蛇傳·情》兩場演出大受歡迎。交響樂與粵劇的結合,以及浪漫唯美的白蛇傳故事,展現了粵劇的正青春風貌,在羊城掀起一股粵劇“國潮”熱。

  12月1日,“粵劇正青春——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暨粵劇創新推廣主題研討會”在廣州珠島賓館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來自高校、戲曲界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圍繞曾小敏粵劇藝術、粵劇創新發展等主題各抒已見,進行了深入研討。

  談巡演

  粵劇的“破圈”,帶來更多信心

  2021年,作為廣東文藝“頭雁工程”,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的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覆蓋國內多座重點城市,從深圳出發,走進鄭州、西安、銀川、武漢、上海、寧波等地,回到廣州,所到之處掀起粵劇觀演熱潮,引發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説:“一路走來收穫滿滿,感觸良多。我一直認為‘好的藝術能突破語言和地域限制’。隨着新媒體的傳播,粵歌、粵劇電影等的成功‘破圈’,給了我們越來越多信心。巡演每到一站,都得到當地觀眾和戲曲專家的大力支持。我也清醒地知道,溫情的鼓勵背後,也有對我、對粵劇這個劇種更多的期許。粵劇上升的空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繼續努力。這是戲曲最好的時代,希望攜手越來越多優秀的粵劇人,在這條道路上奔跑前行。”

  廣東省劇協主席丁凡參與了全程巡演。他回顧:“巡演所到之處,真是一票難求。曾小敏這幾年在粵劇的傳承和推廣發展上,下了很大功夫。巡演帶出去的節目,在傳統基礎上,又有非常時尚創新的表達,吸引了很多青年觀眾走進劇場,這是她的成功之處。全國巡迴演出更增強了我們粵劇的自信,要將嶺南文化向全國推廣。”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董上德重點總結了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的時代特色。他認為,“劇·説”交響演唱會,粵劇與交響樂相融合;這個舞&既是曾小敏的,更是屬於“粵劇藝術”的,體現出藝術家對粵劇藝術的情懷和擔當。“相信粵劇在跨地域傳播過程中,可以逐漸從‘屬於廣東’變為‘屬於全中國’。”他總結道。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從傳播的角度分享了對巡演的看法:“這不僅僅是巡演,還是一次營銷傳播,也不僅僅是對小敏和粵劇、粵劇院的傳播,也是廣東當代文化藝術形象的展示。從營銷傳播的角度來講,巡演設計了非常完整的科學傳播行為。我也期待,這個事件過去以後,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廣東還有什麼可以跟上去?這也特別需要進一步去思考和實踐。”

  廣東漢劇院院長張廣武認為,巡演不僅代表個人,更是代表一個劇種,是一個符號。“要把這個符號做強做大,做成坐標。新時代一定要有新的代表人物,跟着時代的步伐,要有新的名家出現。希望以後説粵劇就能想到小敏,説小敏就能夠想到粵劇,這對粵劇的傳承推廣將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談代表人物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代表人物

  廣東省文聯一級巡視員,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李仙花對曾小敏取得的藝術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她&&,曾小敏的成功首先是基於她勤學苦練,勤奮付出,其次在於她德藝雙馨,有大局意識,敢於擔當作為。從一名優秀青年演員成長為中青年掌門人,她執着的藝術追求和使命感,特別是堅定的意識、能承受住巨大的壓力,都是她成長的必要特質。

  李仙花也希望,曾小敏能夠以自己的經驗帶動更多年輕的戲劇工作者,以當代人的情感關聯為基點,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同時希望廣東粵劇院積極投入到基層的文藝志願服務中去,讓更多的老百姓認識和喜愛粵劇。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稱,自己看著曾小敏一路成長,直到今日的成就,十分感慨:“她是一位有着遠大藝術追求的新一代藝術家,是有思想、有抱負、有使命感的年輕一代。”

  她評價道:“曾小敏的舞&表現令人驚喜,她在舞&上自信、從容、淡定,這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表現。演唱和表演都能夠瞬間進入人物狀態。整&演出有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倪惠英感慨,粵劇全國巡演,是一代又一代粵劇人的夢想。“但是小敏實現了,就是因為她生活在當下這樣的時代。政府強有力地支持傳統文化,推出新一代人才。我認為這是對的,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粵劇藝術才能傳承下去。”

  這種傳承同樣也是對創新精神的傳承。粵劇具有既傳統又時尚的藝術特點、既經典又獨特的藝術魅力。如何使古老的粵劇融入新的思想內涵、新的表演形式,讓它不斷煥發青春,是一代代粵劇人不變的命題。

  著名詞曲作家,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陳小奇讚嘆:“曾小敏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物,具備了偶像氣質,同時嗓子好,唱功、表演和身段也好,一切東西都必須要,這對粵劇演員要求會很高。”

  他表達了對粵劇發展的見解:“粵劇還是需要繼續變革、往前走。粵劇、嶺南畫派和廣東音樂這三大廣東文化名片,最大的一個不同就在於開放性和‘洋氣’。粵劇是最早引入西洋樂器的劇種,曲牌也是五花八門,我還聽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民間樂曲,根本想象不到。這就是典型的拿來主義,而且一點不違和,這是很可貴的。什麼音樂融到粵劇,都能消化掉,這是劇種特別出色的一點。”

  他認為,戲曲的發展,最關鍵要跟上時代,去接近、適應和擁抱這個時代,必須要爭取年輕人的喜愛。“小敏現在有了這個條件、機會,也有這個能力。我希望她在粵劇變革方面再大膽一點,變化就是粵劇的傳統,不要受太多的拘束和制約,該怎麼做怎麼做。”

  談《白蛇傳 情》

  創新基於傳統的根基之上,

  才能不斷煥發生命力

  在研討會上,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顧問黃天驥對電影《白蛇傳·情》情有獨鍾。他説:“我看了《白蛇傳·情》以後很震驚,戲曲的審美觀和電影的審美觀是兩套不同的審美觀念,這兩套不同的審美觀念能結合,本身就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他&&,現在所演的《白蛇傳·情》,和他五六年前看到的《白蛇傳·情》完全脫胎換骨了,“首先編劇上有一個飛躍,把過去白蛇故事裏很重要的精神挖掘出來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情、愛和家。觀眾能夠接受《白蛇傳·情》,編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還談到曾小敏在表演上也有一個飛躍,例如“水漫金山”一幕,用水袖表現“水淹”,體現了武旦功底。“我覺得粵劇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必然會影響全國戲曲演出,因為電影已經有這樣的突破,舞&藝術有這樣的突破,角色有這樣的突破,在音樂的創新方面有這樣的突破,這條路還要繼續突破下去。”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對“粵劇電影”與“粵劇”傳承之間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開路”的作用,以此可以帶動更多人了解原汁原味的粵劇魅力。傳統劇目的創新是必要的,但創新要基於傳統的根基之上,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宋俊華同樣談到了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他認為,藝術必須不斷求新,才能適應新觀眾的需求。“粵劇藝術全國巡演,讓粵劇在城市的劇場大放異彩,體現了其良好的發展生態。傳統劇種和新技術的結合,更帶動了新藝術、新形式的産生。”宋俊華説。

  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方展榮分享道,“看了《白蛇傳·情》非常激動,有很多 啟發。這部戲有改革和創新,但一看就是廣東的東西,舞蹈、音樂太美了。嶺南文化就是這麼柔美、漂亮。”他還提到,沒有堅持和堅信,戲曲的創新發展就沒有效果,所以一定要堅持。“堅持繼承,又堅守寂寞,最後堅信黨和政府的支持、觀眾的熱愛。”

  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網絡上也有一定的熱度。對此,中山大學教師,漫畫家林帝浣則從新媒體的角度提出見解。他建議:“在短視頻時代,還可以用更精幹的方式,通過各種各樣新的交互方式,策劃短視頻等不同的新媒體産品,保持粵劇的熱度。”

  撰文:徐子茗 關雨晴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俊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8112812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