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會市立足本地中醫藥資源稟賦,錨定傳承、服務、産業三大核心維度精準發力,推動千年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入群眾生活與健康服務體系,在守護民生福祉的實踐中激活傳統國粹時代活力。
活動現場,醫療團隊精心搭建特色健康服務攤位,為市民游客提供中藥茶飲品嘗、結石預防健康諮詢與中醫養生指導,讓中醫藥服務與傳統節日氛圍碰撞出“文化+健康”的獨特火花。
“貞仙誕作為省級非遺平台,是展示四會市中醫藥文化的一次絕佳契機。”陳氏排石療法第三代傳承者、四會市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醫院主任醫師陳志成介紹,活動期間通過開展常用排石中成藥辨識互動、健康知識宣傳等環節,向市民普及中醫藥知識,既擴大了非遺技藝的影響力,更希望能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傳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文化。“‘非遺+醫療’跨界聯動,讓中醫藥真正走出古書典籍,在生活化場景中實現‘活態傳承’,使群眾在傳統習俗中收穫‘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傳承為根,服務為橋。四會市以持續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為載體,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便捷高效的醫療衞生服務格局。在推動非遺中醫技藝與民俗文化深度融合以外,今年7月,四會舉辦大型中醫藥健康夜市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名中醫義診、中醫傳統療法體驗等多元形式,讓市民感受千年岐黃之術與現代美學的有機融合,在全市範圍內掀起了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播健康養生理念的新熱潮。
衛健與教育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在全市中小學有針對性地開設“識中藥、辨藥性、學推拿”等課程,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在提供優質中醫藥科普服務的同時,四會市持續擴大中醫特色醫療服務供給,使“優質資源沉下去,群眾便利提上來”。目前,全市10家鄉鎮衞生院和4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均規範設置中醫館,可提供專業的中醫藥診療服務。為落實基層衞生健康便民惠民舉措,四會市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醫院貞山分院試點推行“中醫日間病房”服務模式,主要收治符合住院條件且非治療期無需在院的患者,以開展針刺、艾灸、拔罐、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為主,顯著縮短患者留院時間,簡化&&院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
此外,四會市中醫院創新推出中藥代煎代送服務,打造“智慧共享中藥房”,實現從中藥處方精準調劑、規範煎煮到配送到家的一體化服務,切實解決群眾“取藥排長隊”的難題,讓便捷就醫體驗更加可及。
作為全市中醫藥發展的“龍頭陣地”,四會市中醫院在今年10月通過肇慶市衞生健康局專家組評審,成功晉級為三級中醫醫院。近年來,該醫院持續強化中醫藥特色,提升醫療質量與服務能力,深化人才與學科建設內涵。
“目前,我院新建綜合大樓項目正加快推進,建成後可開放病床490張。”四會市中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黃月華&&,“下一步,我院將繼續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帶動基層醫療機構協同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並在重點專科建設與科研創新方面尋求新的突破,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
中藥材是中藥的源頭,其品質直接決定了中醫藥産品的質量,關係到中醫臨床和用藥安全。為實現中藥材産業可持續發展,向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藥産品和服務,四會市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在地豆鎮、黃田鎮、下茆鎮科學布局南藥種植基地,創新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合作模式。
這一模式不僅為本地中醫藥産業提供了穩定優質的原料供給,更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健康效益“三輛馬車”並駕齊驅,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持久動力。
從文化傳承的活化創新,到便民服務的精準落地,再到産業賦能的深度拓展,四會市正以多元舉措編織起一張覆蓋全人群、貫穿全周期的中醫藥健康保障網。未來,四會將繼續深耕中醫藥領域,持續推動傳承與創新並舉、服務與産業協同,讓千年中醫藥在新時代煥發更璀璨的光彩,為市民健康福祉與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書寫更精彩的篇章。
撰文:唐錦洪 劉亮 梁傑 何鳳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