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標準化協會正式發布團體標準《傳統香雲紗服裝》,這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傳統香雲紗服裝生産技術工藝與産品性能品質的標準化文件。該標準的&&,標誌着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傳承創新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將為香雲紗服裝市場的規範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非遺瑰寶遇挑戰:市場爆發下的“標準之困”
香雲紗(莨紗)是廣東佛山順德的傳統絲織珍品,以100%蠶絲為原料,經薯莨液浸染、特定河泥覆涂等“三蒸九煮十八曬”的獨特工藝製成。
其透氣舒適、古樸雅致,兼具抗菌消臭等功能。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更使其文化價值備受關注。

近年來,隨着消費者對高品質、差異化服飾需求的增長,香雲紗市場迎來爆發式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電商平台相關話題播放量超198億次,新中式服飾成交額同比增長275%,消費群體從高端客群擴展至普通都市白領,95後、00後成為主力。
然而,繁榮背後隱憂凸顯——由於長期缺乏針對香雲紗生産工藝的核心質量檢測標準,獨特繁複的製作工藝也因缺乏標準指引,傳承與發展面臨制約。
標準破題:從“經驗傳承”到“量化規範”
為破解這一難題,由廣州市格風服飾有限公司、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影兒時尚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聯合起草的《傳統香雲紗服裝》團體標準應運而生。該標準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生産工藝與産品性能兩大核心,通過可量化的技術指標為香雲紗服裝“立規矩”。
在生産工藝方面,標準針對“蠶絲織物為胚綢”“薯莨液多次浸染”“河泥覆涂”等關鍵環節,建立了原材料要求、坯綢處理、浸染次數與煮曬流程等可量化的質量指標,將工匠口口相傳的“三蒸九煮十八曬”經驗轉化為可證實、可檢測的技術參數,確保傳統工藝的規範性與一致性。
在産品性能上,標準突出“舒適性”與“功能性”導向,明確對透氣率、透濕率、抗菌性能及消臭功能的要求。這些指標不僅填補了香雲紗紡織品穿着舒適性評價的空白,更讓消費者能夠通過科學數據判斷産品品質。
專家點讚:填補空白,助力非遺“活起來”
專家組評審認為,該團標既符合當前産業實際需求,又具備技術先進性,填補了香雲紗服裝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對提升産品質量、規範市場秩序、推動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具有重要作用。“標準的&&讓香雲紗從‘靠經驗’走向‘靠科學’,既保護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為其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路徑。”一位參與評審的行業專家&&。
廣東省標準化協會相關負責人指出,該團體標準的發布,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標準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未來,協會將持續關注非遺相關産品的標準化建設,助力更多傳統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活力。文|記者 馬燦 圖|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