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陸河縣以黨建為引領,深耕法治啟智工程,構建起“法治啟智向下賦能、群眾覺醒向上反哺”的良性閉環,讓法律從條文轉化為工具、從共識轉化為行動,在雙向互動中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

陸河縣把握傳統普法工作關鍵癥結,實現兩大突破:一方面,明確普法核心不是簡單的權利義務告知,而是以禁止性規定為核心的“邊界指引”;另一方面,在方式上大膽創新,“法治啟智”工程由宣傳部門牽頭,把“不可為”的底線要求作為宣傳重點,讓群眾直觀掌握行為禁區,從源頭減少違法違規和矛盾糾紛。
普法工作堅持“抓關鍵少數”與“育未來一代”並重。一方面,組織40余名科級以上幹部旁聽涉嫌受賄罪案件庭審,聚焦“公職人員不可利用職權謀私利”等核心禁止性規定,推動幹部發揮“頭雁效應”,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另一方面,選派93名政法系統骨幹擔任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入校宣講250余次,圍繞“未成年人不可校園欺凌”“不可沉迷網絡詐騙”等重點,覆蓋師生10萬餘人次,為青少年撐起法治“保護傘”。
在持續“向下賦能”推動下,陸河縣群眾從法治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法治建設的“主動參與者”“積極推動者”,形成“個體自覺+群體聯動+幹部提能”的多元向上反哺效應。
如今,法治精神已融入陸河社會治理各環節:用地建設“十不準”專題普法覆蓋全縣128個行政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參與化解矛盾糾紛300余件。從陸河實踐來看,“啟智→反哺”的法治閉環,通過創新聚焦禁止性規定的普法方式,跳出了傳統普法“重權利義務、輕邊界底線”的誤區,破解了以往“抓不住重點、效果打折扣”的難題。(葉思敏 劉德銳)
【糾錯】 【責任編輯:李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