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觀眾席後方 揭秘全運會背後的“電力天團”-新華網
新華網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1 11:09:27
來源:廣州供電局

走近觀眾席後方 揭秘全運會背後的“電力天團”

字體:

日前,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觀眾們享受着一場光影盛宴。舞&上絢麗燈光的背後,是劉以剛和他的“空中陸戰隊”幾個月來所有的汗水與堅守。

  完成奧體中心場內從電源變壓器到燈光、音響、特效設備的全鏈路核查,確保每一段線路都安全可靠——這是廣東電網公司廣州越秀供電局保供電部的三級拔尖專業技術專家劉以剛和他負責的開幕式錶演保供電專班低壓小組接到的重任。

  廣州供電局全運會保供電小組組員在攀登馬道。

  一支由12名配網骨幹組成的“空中陸戰隊”迅速集結——他們的戰場,是比場館燈光設備更高的、離地70米的馬道。

  “馬道是頂部表演負荷設備唯一的纜線走廊、巡檢通道、電源控制點位,所有工作都必須在高空完成。”順着劉以剛所指方向望去,觀眾席後方藏着一條陡峭的“天梯”:三段約70度斜角的扶梯向上延伸,狹窄的梯級僅容半隻腳落地。

  手腳並用爬上馬道,人與地面瞬間拉開70米,腳下鏤空的鋼鐵柵格板更讓人心裏發怵,低頭只能看見下方觀眾席上縮成“米粒”大小的人影。“説實話,我們第一次爬的時候,腿還是有點抖的,離地面非常高,剛開始爬的時候我們手是扶着欄杆的。”劉以剛至今記得第一次踏上馬道的情形。“手心全是汗,往下看腿都軟。但再怕也得硬着頭皮走,每一個鏈路都不能漏。”

  馬道上,電纜密密麻麻蜿蜒敷設,串聯起館內所有聲光設備。“這些線路,每一根都關乎表演效果。”“空中陸戰隊”成員、廣州增城供電局運行維護中級作業員鐘錦航説,“我們的目標是保電到每一盞燈。”

  場館內6000余套燈光設備,近4000個開關,240公里電纜……要在兩周的時間摸排完成,精準匹配,絕非易事。 劉以剛説:“這一次全運會保供電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我們保到燈頭。但很多展演的設備我們以前接觸的比較少,這需要我們快速掌握它工作的原理,摸清楚它的供電鏈路。”

  廣州供電局全運會保供電小組組員在檢查設備。

  臨近開幕式,表演要求新增27盞大型光束燈,還得把原本放在觀眾席的燈具挪到舞台下方。“這可不是像‘重新拉個插排把設備插上’就能輕鬆完成的,連帶控制系統、電源櫃、供電、信號線纜等成套系統,全要重新佈線。”廣州天河供電局運行維護中級作業員黃晟洋回憶。更棘手的是,這些臨時設施沒有完整的設計和驗收資料,常常出現電源與負荷對應不上、設備功能異常的情況。

  為了保證正常展演,越臨近開幕式,巡檢頻次越密。“現在每天要爬3趟,最多的時候一天爬了6趟。”鐘錦航打開手機微信運動,每天在馬道上摸排的步數就有近2萬步。

  白天的馬道像個“蒸籠”,狹窄的空間裏悶熱難耐,隊員們走幾步就渾身濕透,大家背包裏都多備一件工裝;到了夜晚,馬道陷入黑暗,柵格板上的電纜因通電而發燙、振動,可他們的腳步從沒慢下來過。對“空中陸戰隊”的隊員來説,排查完鏈路的間隙,一起觀賞開幕式綵排,成了他們最特別的放鬆方式。

  “上邊視野很好。”隊員們打趣道,“看著那些燈光亮起來,就知道我們的活兒沒白幹,再累也值。”鐘錦航笑着説。開幕式上一盞盞燈如約“綻放”,便是這支“空中陸戰隊”心中最好的嘉獎。(薛子怡 常樂)

【糾錯】 【責任編輯:李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