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1月1日電(關錦恒)珠江之畔,光影流轉。廣州塔北中庭廣場上,一道由百幅經典影像組成的“記憶長廊”橫貫廣場,醒獅少年騰躍而起,跳繩少年腳下生風,引來觀眾陣陣掌聲……11月1日,“共享體育盛事 共創體育名城”全運記憶媒體對話會在廣州舉行。當天,“新中國體育”主題圖片展揭幕,將持續至11月21日,面向公眾開放。
本次活動由新華社廣東分社、新華社攝影部、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共同主辦,匯聚政府部門、賽事專家、企業代表、媒體等多方嘉賓,共同探討體育與城市發展的融合路徑,啟動城市與光影的對話。

全運記憶媒體對話會在廣州舉行。新華網發(吳昊天 攝)
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社長、分黨組成員周建偉&&,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始終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忠實見證者、積極參與者和權威記錄者。通過此次圖片展,希望能夠帶領大家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體育帶來的感動與力量,進一步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激發全民族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同時,也生動展現“健康中國2030”“體育強國”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豐碩成果。
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李尕&&,十五運來臨之際,新華社精心策劃了這次展覽,試圖用凝固的瞬間,勾勒出一條體育見證時代發展的脈絡。這場視覺盛宴,也將帶領我們開啟新征程。作為國家通訊社和賽事官方攝影隊,新華社將組建覆蓋粵港澳所有賽區和項目的報道團隊,以“圖片流+直播態”方式,對賽事做“全覆蓋”呈現。

圖為“新中國體育”主題圖片展揭幕儀式。新華網發(吳昊天 攝)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則從城市主辦方視角介紹了本屆全運會廣州賽區的籌備進展:30個比賽場館均由老場館改造,場館周邊打造17個精緻街區,推動場館和街區在賽後轉化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標,實現“賽時為賽事、賽後為城市”。他&&,廣州創新提出“城市合夥人”機制,構建“賽事共建共享”的發展共同體,協同推進賽事籌備與城市發展。
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新華社體育部原副主任周傑以《光影中的城市》為題分享觀點。他提出,通過媒體的傳播,體育賽事不僅“被報道”,更“被敘述”;而城市,不僅被看見,更被理解。“每一張體育圖片,都是一段時代的注腳,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新華每日電訊》十五運珍藏導刊發布儀式,即日起,導刊將在粵港澳三地體育場館、新聞中心、機場、高鐵等區域同步發行,讓更多人讀懂全運、讀懂廣州。
在“全運記憶”故事會現場,嘉賓們以“全運記憶”為主題,分別從城市管理、人才土壤、文體融合、産業創新等角度,分享他們與體育、與城市的不解之緣。

圖為“全運記憶”故事會環節。新華網發(吳昊天 攝)
羽毛球奧運冠軍、中山大學體育部副教授張潔雯説,在廣州,全民熱情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正是城市體育發展的生動體現。而跳水奧運冠軍羅玉通則&&,要做年輕一代的伯樂,幫助他們樹立目標,找到方向。
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我要用我的畫作來為十五運喝彩。”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羅建河説,要將靜態的展覽變成動態的參與,吸引市民參與,城市的記憶才有生命力。金利來(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馬信傑&&,公司將用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專業的産品、更高的創新思維,點燃全運會的激情活力。
圍繞“共建體育名城”,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全時段保障十五運會及相關活動供電,以可靠能源服務築牢賽事與城市活動基石;近期奧運冠軍楊威走進廣州供電局,體驗爬塔、打磨電纜等作業,以體育人視角見證供電技術實力,用文體互動為廣州打造“世界體育名城”添鮮活注腳。
在“全運記憶”體育媒體對話會環節,嘉賓普遍認為,全運會不僅是體育盛事,更是推動城市更新、産業升級的契機,要講好“賽事+城市”故事。廣州圖書館館長吳翠紅與全運小記者代表就“體育精神如何在青少年中傳承”展開交流。吳翠紅介紹,廣州圖書館策劃制定“喜迎十五運會系列活動”方案,開展七大特色系列活動,截至10月已舉辦160余場次,超50萬人次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