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廣州10月12日電(記者鄧瑞璇)大型民族舞劇《醒·獅》10月11日至12日在廣東藝術劇院上演。這是該劇經過新一輪打磨後,在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前的一次預演。

《醒・獅》將於10月25日至26日亮相重慶大劇院,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舞&上與全國觀眾見面。為在中國藝術節的舞&上呈現南國醒獅最好的狀態,《醒·獅》主創團隊近期對作品進行全面打磨提升。
舞劇《醒·獅》是國內首部以“廣東醒獅”為題材的當代舞劇,該劇從構思策劃歷時5年多,劇本經過十三稿的打磨調整,將“舞”“武”相融,把剛勁有力的醒獅與柔美靈動的舞蹈相結合,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被匯入舞蹈語言,充滿力與美的張力。自2018年9月首演以來,目前已演出300余場,先後獲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等獎項。
總編導錢鑫、王思思説,舞蹈編排上,他們對部分段落進行精細調整,強化表演感染力。核心的舞蹈與演繹層面,主創團隊反復研磨每一個動作細節,還邀請到全國武術冠軍為演員進行南拳、舞獅的系統集訓,“力求以煥新樣貌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舞美視聽方面,《醒·獅》優化了音樂配器、升級了多媒體投影效果。該劇多媒體設計胡天驥透露,最新版本有更多新技術運用,包括虛幻引擎系統、虛擬製片系統、粒子合成系統等。此外,醒獅的獅頭形象在之前三維製作基礎上進行細化模型製作,“七年來,觀眾的審美需求一直提升,我們也在不斷創新,滿足大家對《醒·獅》的期待。”
在舞劇《醒·獅》編劇羅麗看來,《醒·獅》一直活在觀眾眼裏,活在市場上,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我們從嶺南文化裏汲取了很多精華,經過時代演繹搬上舞&。正因為《醒·獅》的誕生,又有了後面的《龍·舟》《英歌》,有了我們的‘嶺南三部曲’。”
【糾錯】 【責任編輯:魏曉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