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扎堆、人口集聚、矛盾多元,傳統治理模式如何適配新興産業需求?”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新材料專業鎮——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兩大“萬畝千億”工業園區的發展考題,“平安廣東”先進個人、大塘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陳紹波以改革魄力作答。他以“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破題,創新搭建工業園區“一站式”多元解紛平台,推動“園區事情園區辦、園區問題園區了”,探索出契合惠民護企需求的“楓橋園區”基層治理新路徑。

陳紹波(右一)開展“平安夜訪”
如今,這片承載11萬人口、500家企業的熱土,正生長出“法治彰顯、平安可及”的幸福感,相關工作入選人民網“2025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廣東省“1+6+N”工作體系先進典型,為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産業高質量發展厚植平安根基。
擔當:勇當改革破題的“潮頭兵”
陳紹波的辦公室裏,筆記本永遠碼得整整齊齊——記滿企業訴求、網格事件、調解難點。“新興産業園區容不得‘治理盲區’,更不能成‘矛盾洼地’。”作為政法委員,他敏銳察覺:傳統模式已難以面對“産業集群發展、人口矛盾複雜多元”的新挑戰。
破題從資源整合破局。他多次“走出去”取經問道,組織16場專題研討,最終錨定“基層治理挂帥、暖心服務解題”理念,對照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與“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要求,在上級支持下啟動“楓橋園區”改革。通過“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建成佛山市首個工業園區社會治理中心,同步設立“淼家”新市民服務中心、信訪超市,打造“五室一廳”專業陣地,引入律所、心理諮詢機構等力量,推行“全科窗口”一窗通辦。
考慮到新市民方言差異大,他特意推動“鄉音調解”專區,培育“行業楓橋”特色品牌,用“老鄉話”解“心頭結”。“治理不是‘一刀切’,得讓企業和工人覺得‘這中心是給他們建的’。”陳紹波説。
初心:矛盾多元化解在“最前沿”
“園區穩則産業興,工人安則發展順。”陳紹波的治理邏輯,始終緊扣“為民服務”內核。
他緊抓矛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統籌派出所、檢察室、法庭、司法所、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台六方力量,織密協同治理網:派出所深化“楓橋式”創建,警情同比下降28.79%;法庭設“巡迴法庭”“麥景桃法官工作室”和“無訟企業”示範點,35宗民生小案就地化解;司法所打造“法治避風塘”工人公共法律服務品牌,76宗糾紛通過“訂單式”普法+調解解決;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台的“前哨”作用,2249宗網格事件、192宗非警務警情在萌芽階段消弭......
他更把“急難愁盼”放在心尖:2025年3月,32名外省籍工人因欠薪情緒激動,他聯動“鄉音調解員”連夜溝通,3天促成企業全額付薪;某企業因原材料合同糾紛面臨千萬損失,他聯動商協會調解員用行業規則專業釋疑,促成和解;“平安懇談”會上收集到“供水系統老化”訴求,他推動升級工程提前動工。陳紹波目標樸素:“讓工人安心上班,企業放心生産。”
聚力:共織全民共治的“同心網”
“園區平安從不是獨角戲。”陳紹波常説,大塘的平安底色是“N”力量共同繪就的。
他廣泛發動社會參與,建設82家“平安工廠”試點,運用45個最小應急單元築牢治安防線;聯動商協會、新市民深化“行業楓橋”品牌,選聘14名“鄉音”特邀調解員,用“土辦法”解專業題,18宗涉企矛盾迎刃而解;創新“園村共治”,讓“楓橋經驗”從園區延伸至周邊村(社區)——莘田村在2025年5月獲評“全國文明村”,大塘社區穩步建設“和善社區”;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減少涉企檢查35%,讓企業輕裝上陣……

陳紹波(左二)推動“平安工廠”建設座談會
如今園區“兩升四降”成效亮眼:網格事件錄入率提升66.28%、調解受理率提升14.04%;信訪量下降67.39%、警情下降28.79%、訴訟案下降24.32%、12345投訴案下降17.35%。數字背後,是工人領回欠薪的笑容,是企業負責人豎起的大拇指,是“平安懇談”會上的“聽民聲、解民憂”。
從“楓橋經驗”到“楓橋園區”,陳紹波用腳步丈量園區每一寸土地,用創新回應每一個治理難題。這位扎根基層的政法先鋒,正以實幹為筆,在大灣區産業熱土上書寫“平安可及、法治彰顯、産業興盛、人民幸福”的時代答卷。正如他常説的:“守好園區平安,就是守護‘再造一個新佛山’和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