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沉甸甸的“一星平安鼎”,被置於嶺南鬧市佛山的中心城區。9月16日上午,禪城區再次登上平安廣東建設最高榮譽的舞&,順利捧回“一星平安鼎”,全省僅4個縣(市、區)獲此殊榮,為佛山市五區唯一。這是全省平安建設最高榮譽,也是禪城建區以來歷史性榮譽。

禪城區獲2025年一星平安鼎。佛山市委政法委供圖
根據相關規定,在省委平安廣東建設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的平安廣東建設考評中,對平安建設考評連續3年獲評優秀等次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頒授“平安鼎”,又連續3個年度獲評優秀等次的增加一顆星,頒授相應星級“平安鼎”。
錨定目標,善作善為,是禪城區作為中心城區的擔當和氣魄。禪城區繼2023年9月被省委平安辦授予2022年度“平安鼎”後,再接再厲,紮實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設,最終捧回平安廣東建設“一星平安鼎”。
“平安細胞”與市井煙火氣
禪城的治理邏輯,始於將宏觀的“平安”概念,拆解為微觀的“平安細胞”。
當地推動“七無三零”平安村(社區)建設,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校園、廠企、醫院乃至家庭。這些看似微小的單元,共同支撐起一組硬核數據:2024年,禪城區群眾安全感達99.13%,掃黑除惡群眾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7%以上。
治理的成效,最終要由市民的切身感受來驗證。當地一位社區幹部坦言:“平安不是抽象指標,而是老百姓晚上敢出門散步、孩子能自己上下學。”
從“問題樓盤”到“萬家燈火”
法治作為化解器
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往往是社會矛盾的焦點。禪城區選擇以法治作為核心化解機制。
當地通過破産重整等司法路徑,成功化解近20個問題樓盤風險,幫助上萬戶家庭實現“收樓夢”。國有土地延期交樓項目風險全部出清,卡斯汀酒店、鄱陽城眾創小鎮等“硬骨頭”項目通過司法程序實現源頭化解。
“法治不是被動維穩,而是主動構建可預期的秩序。”一位參與問題樓盤化解的法律界人士指出。數據顯示,禪城全年調解案件成功率達98.5%,全區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6.8%。
“楓橋經驗”的禪城樣本
當綜治中心成為“解壓閥”
走進禪城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公檢法司、人社、信訪等部門集中辦公,形成“一窗式接收、一攬子調處”的閉環流程。這裡不僅是矛盾調解中心,更是觀察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窗口。
禪城將“楓橋經驗”本地化,構建“1+6+N”工作體系,並在市場主體集中區域引入華泰民商事調解中心等專業組織。效果立竿見影:跨域商事糾紛化解周期從平均90天壓縮至30天以內。
“效率背後是機制創新。”中心工作人員&&,“我們追求的不是簡單息訴要訪,而是讓每一方都感受到程序的公平。”

禪城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佛山市委政法委供圖
群防群治與智治賦能
當“飛鴻聯盟”遇上“生態網格”
在禪城,“平安”不僅是政府責任,更成為社會共同事業。
當地整合最小應急單元、功夫志願隊等力量,組建名為“飛鴻聯盟”的群防群治體系,涵蓋1500支隊伍、4萬餘人。與此同時,“禪治慧——生態網格”平台實現對全區487個網格、4169名網格員的動態調度,形成“人防+智防”的雙重網絡。
“這套體系的關鍵在於平戰結合。”一位基層治理研究者分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將治理資源精準投送到需要的地方。”

禪城區飛鴻聯盟的警家校護暢隊守護上、放學交通安全。佛山市委政法委供圖
大型活動的平安答卷
從“行通濟”到城市秩序美學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數十萬市民手持風車走過“行通濟”橋,這一延續四百年的民俗活動,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年度大考。
禪城總結出“四維”工作法,通過立體防控、通道分級、扁平指揮與服務保障,實現安保“零差錯”。2024年,當地順利完成包括行通濟、50公里徒步在內的逾500場重大活動安保工作。
“大型活動安保不再是單純的管控,而是服務與管理的高度融合。”一位曾參與安保指揮的人員説,“最終目標是讓市民既感受到傳統氛圍,又享受現代城市的秩序與安全。”
平安之後
當城市競爭進入治理賽道
平安鼎背後,是一場關於城市發展邏輯的深刻轉變。
當硬基建趨於完善,軟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治理效能、市民安全感——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禪城高標準建設“佛山中央法務區”,成立全省首家涉企非訴糾紛化解平台,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回應。

省司法廳調研禪城區打造的佛山中央法務區。唐夢 攝
“平安建設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站。”禪城區委相關負責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扛牢‘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為佛山乃至大灣區的現代化實踐探索更多基層經驗。”
一尊鼎,一顆星,丈量着一座城市在治理現代化道路上的步伐。對於市井街巷中的尋常人家而言,平安不僅是統計數字,更是清晨市場裏的熙攘、夜晚歸家路上的燈火、節日活動中的笑臉。當安全感成為城市底色,發展才真正擁有了溫度與韌性。
采寫:記者 唐夢
通訊員 佛政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