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的戲劇遇上青春的表達-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5 07/24 10:00:45
來源:新華社

當古老的戲劇遇上青春的表達

字體:

新華社客戶端廣州7月23日電(記者 黃浩苑)原創新編粵劇《最是女兒香》又把人們對粵劇的認識刷新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原來粵劇還能這樣!當謝幕時看到一眾演員邀請導演、粵劇改編、唱腔設計、作曲與配器、舞美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形體設計、造型設計等主創人員一併上&時,觀眾們不禁感慨:好年輕啊!

  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新編粵劇?

  《最是女兒香》7月16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該劇是粵劇界年度焦點之作。故事以國家級非遺莞香為媒,以尋香為線,串聯起一世世的合離聚散,穿透秦、漢、唐、宋、民國和當代,突破了才子佳人間的愛情局限,融入了驅除韃虜、馬嵬坡動亂、名士布道等歷史事件,在人生際遇與時代使命碰撞交織中引人深思。

  受訪者供圖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和世界級非遺,但粵劇的創新面臨諸多難點。首先,粵劇的表演有一套獨特的“範式”。如“自報家門”的唸白、“哭相思”的悲情唱腔、武戲的“翻打”套路等,有固定的情感指向和結構邏輯,編劇需在這些框架內設計劇情。

  其次,粵劇有嚴格的韻律規範。粵語有九聲六調,這就要求粵劇的唱詞不僅需符合平仄規律,而且要與曲牌旋律嚴絲合縫,字數、聲調都要匹配音符。例如“梆子”“二黃”等曲牌,每個樂句的字數、停頓都有規則,多一字或少一字都會破壞節奏。

  受訪者供圖

  管中窺豹,粵劇創新之難讓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粵劇在幾個經典老劇目中反復,難以再吸引新的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但是《最是女兒香》努力從各方面打破窠臼,以史詩音樂劇的形式重現粵劇華彩。每段劇目側重展現的衝突、文武場的配合、曲牌的運用都有巧妙的安排,個像和群像的演繹各領風騷。130分鐘的時間裏,觀眾們的掌聲綿延不斷。

  《最是女兒香》運用的多媒體、服裝、造型,乃至説唱編排都精準“踩”在年輕人的審美上。劇中的彩蛋也令人十分驚喜。在香樹精靈和四小鬼懇切哀求執掌輪迴的判官給愛侶機會輪迴重逢,判官左右為難。香樹精靈靈機一閃説:“有樂隊”。威武的判官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問:“鑼鼓師傅,可以嗎?”這個反差可萌壞了現場觀眾,沒想到平時一直坐在下面的鑼鼓樂師,也被編排了進來。

  受訪者供圖

  創新成了驚喜。一眾粵劇演員在《東山少爺西關小姐》的rap中跳起現代舞;台下的一眾樂隊老師扮演游行的群眾舉起了橫幅,使勁揮舞着小旗幟;重現粵劇經典《帝女花》時樂隊老師糾正説:“大姑,那時還沒有《帝女花》呢!”……這些奇思妙想都讓觀眾會心大笑,掌聲雷鳴!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這個原創粵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説,他們會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將《最是女兒香》長久打磨,成為經典。

  受訪者供圖

  古老的粵劇正在用青春的表達重新演繹地方戲劇藝術的魅力。“我希望粵劇《最是女兒香》能夠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走進劇場感受粵劇的當代魅力,並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同時,我也期待,粵劇之美與莞香的千年芬芳交融共生,讓嶺南文化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傳承發展,煥發新的生機。”曾小敏説。

【糾錯】 【責任編輯:魏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