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新提法,意味着我國將加快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根據自身實現現代化的步伐來有序擴大開放
➤我國提升進出口貿易體系自由化,制度便利和數字技術結合助力通關便利化。中國市場和海外的連接精密度大幅度提高,勢必帶來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國內經濟的促進,最終惠及廣大消費者
2024年前11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79萬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出口23.04萬億元、進口16.7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2.4%……
2024年,在外部壓力加大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整體保持質量提升、數量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
“我國外貿出口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在有效應對保護主義和脫鉤斷鏈中,我國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從2017年的12.8%上升到2023年的14.2%。”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日前在2024—2025中國經濟年會上&&。
展望2025年,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篇章令人矚目。沉着應對挑戰、激發釋放潛能,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沉着應對外貿質升量穩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經濟體持續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回顧2024年中國面臨的外貿形勢,難言樂觀。
以變應變,沉着應對。2024年以來,有關部門針對性措施密集&&。《關於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的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12項政策措施提升加工貿易水平;《關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導推進新能源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及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優化跨境貿易結算等九項政策措施……
隨着一系列舉措紮實落地,從貿易結構到市場布局,從經營主體到區域格局,2024年我國對外貿易亮點不斷涌現,新動能加速形成。
貿易形勢改善,貿易結構優化。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占比持續提升,佔比達到65.3%,較2023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機電産品出口額達到12.36萬億元,增長8.5%,佔我國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9.5%,較2023年同期提升1個百分點,機電産品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6.8%。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藍慶新認為,我國外貿結構升級,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機電産品出口占比近六成,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集成電路和汽車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出口增長明顯;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方式增長,貿易方式多元化特徵明顯。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亮點頻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高於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6.2個百分點。
“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對貿易的拉動作用明顯。”藍慶新説。近年來,我國在貿易數字化領域加速推廣應用數字技術,賦能貿易鏈條的各個環節。其中,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助力各類商品直達全球消費者。全國跨境電商企業已超12萬家,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雙邊電商合作機制。
出口市場“多點開花”。2024年前11個月,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值為6.29萬億元,增長8.6%;歐盟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與其貿易總值為5.09萬億元,增長1.3%。同期,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8.74萬億元,增長6%。
受訪專家&&,中國出口目的地進一步多元化,對發達經濟體依賴度降低,新興經濟體將是未來出口的主要增量方向。統計數據顯示,出口目的地集中度指數已從2012年的7.0%下降到2022年的4.9%。
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2024年前11個月,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經營主體68.2萬家。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8.7%,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5.3%,比2023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地位。
受訪者認為,民營企業在自主品牌出口、消費品進出口、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等領域均有良好表現。
一方面,民營企業敢於自我超越、勇於創新,注重品牌建設的同時也關注誠信建設,為開拓海外市場持續蓄力。
另一方面,全球高新技術産品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海外市場對高新技術産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為民營企業的産品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政策支持、市場前景廣闊等多重因素的加持下,下一階段,預計民營企業在我國進出口領域將會取得更好成績。
區域開放布局不斷優化。2024年前11個月,廣東、江蘇、浙江等外貿大省貿易增速高於全國總體水平;中西部開放發展水平提升,其中,甘肅、陜西等地貿易增速較快。
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思翹&&,我國優化開放平台功能和布局,既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又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發揮開放前沿的輻射帶動作用。
紅利釋放拓展外貿新空間
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是中國與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最大底氣與信心。
展望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釋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將實施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措施,與世界共享超大規模市場機遇和紅利。
信心來自優勢産業的韌性與活力。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咏前在近期召開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在複雜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下,外貿的穩定增長充分體現了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活力,為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調研顯示,機電外貿企業對2024全年出口額實現增長保持信心,供需兩端將支撐機電産品出口增長。受訪者認為,我國機電産業供應韌性仍是出口穩健增長和全球份額穩定的核心所在。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認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有多重機遇,其中,中國在優勢産業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優勢産品出口有望延續較好表現。
信心來自國際經貿互利舉措及國內穩外貿政策的紅利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共建“一帶一路”等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中國主動對接CPTPP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在産權保護、産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進一步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
“2025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會有大步伐、大動作。”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主任魏建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新提法,意味着我國將加快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根據自身實現現代化的步伐來有序擴大開放。
2024年末,針對性措施密集&&,有望在新一年見效。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李大偉認為,不久前&&的《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促進貿易結構升級、發展貿易新業態、降低企業成本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我國外貿健康發展、量穩質升提供有力支撐。
信心來自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與行動力。據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值達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9%。其中,出口2.74萬億元,同比增長16.10%;進口3.35萬億元,同比增長8.83%。
“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我國自主開放的重要實踐,海南自貿港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樣板間’。”魏建國認為,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平台,更是改革的試驗田,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可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進程。隨着海南在2025年啟動全島封關,更多新的政策及成效將逐步顯現。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我國提升進出口貿易體系自由化,制度便利和數字技術結合助力通關便利化。中國市場和海外的連接精密度大幅度提高,勢必帶來對外貿易的繁榮和國內經濟的促進,最終惠及廣大消費者。

河北省唐山港京唐港區繁忙的集裝箱碼頭(2024 年 12 月 16 日攝)李磊攝 / 本刊
複雜多變充分準備挖掘潛力
長路有險夷,挑戰也不容忽視。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
陳靂介紹,2025年中國外貿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全球經濟依然面臨着較多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外需構成影響;另一方面是部分國家的貿易政策增加了貿易風險,對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造成衝擊,對中國整體出口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藍慶新認為,2025年挑戰最大的是國際經貿不確定性增強,部分國家可能推出系列對華貿易保護措施,如清單制裁、加徵關稅等舉措,外貿發展環境嚴峻,外貿壓力較大。同時地緣政治動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處高位,企業生産成本較高,也影響企業出口盈利。
越是風高浪急,越需要科學思想領航、智慧謀劃統籌。
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着力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各地加快落實,抓緊部署。
廣東持續打好外貿外資組合拳,有力支撐傳統市場鞏固、新興市場開拓,多措並舉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加快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企業體系等;浙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山東提出,聚力穩外貿穩外資,全力拓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興市場,擴大大宗商品進口,加大綠色船舶等産品出口,做強外貿新業態等。
瞄準數字化,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強化政策引領、擴大國際合作,引導更多外貿主體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加快數據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引導和支持更多國際貿易參與方使用電子貿易單據,拓展應用生態圈;與貿易夥伴加強貿易數字化合作,積極推進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進程,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治理機制。
專家建議,政策需進一步挖掘潛力,創造良好的外貿營商環境,推動進出口便利化。包括創新對外貿新業態的監管模式,“量體裁衣”打造海關監管服務模式,降低企業外貿制度型成本;升級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大力發揮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的效能,促進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産品出口;完善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鏈博會、數貿會等國家級展會平台服務功能,提升服務體驗,精準對接供需,擴大外貿發展空間;擴大與跨國公司合作,鼓勵企業融入跨國公司採購鏈,開拓“一帶一路”市場,重點發展新興國家市場,團結歐盟等,尋找更多的外貿機會。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丁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