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專題會議“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創新之路”舉行。多位行業專家就液態陽光、綠碳綠氫、工業節能、地球水未來等話題探討新能源創新實踐。
“傳統工業生産中的‘廢物’或許正是未來綠色化工的寶貴原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張濤以水泥生産為例,描述了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工業融合圖景。在他的設想中,水泥生産過程中産生的一氧化碳和氫氣不再是單純的排放物,而是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工原料。這種建材生産與現代化工的創新耦合,為工業減排開闢了一條嶄新道路。
張濤在會上特別介紹了一項富有前景的創新——“液態陽光”技術。這一開創性概念於2018年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
“把太陽能儲存在油桶裏”,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在張濤的分享中變得觸手可及。這項被稱為“液態陽光”的技術,本質上是一個模擬自然的巧妙過程: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産生電力,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再將氫氣與空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這種綠色甲醇不僅可以作為車用燃料,更實現了真正的零碳循環。”張濤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唐立新介紹了工業智能化與節能減排的深度融合之路。在闡述工業智能化的核心理念時,他提出了獨特的“DAO理論”:“左端是理性思維,代表自上而下的數學模型;右端是感性認知,代表基於數據的經驗歸納。這就像人類的左右大腦,需要協同工作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談到具體應用,唐立新以鋼鐵企業為例闡述,一個現代鋼鐵企業往往需要協調19種能源介質的分配,從煤氣到蒸汽,從電力到氧氣,每一種介質都需要精準調度,“我們開發的智能化系統能夠實現全廠能源的優化配置,顯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那些現在看似是‘敵人’的工業難題,其實是我們尚未認識清楚的‘朋友’。通過智能化手段,我們可以化解這種對立,實現真正的人機協同。”唐立新&&,實現人與工業系統的和諧共生是工業智能化的終極目標。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校長劉俊國深入闡述了水資源、能源與糧食安全的複雜關聯,介紹了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創新思路。
“在2024世界科學論壇的圓桌會議上,我很榮幸作為主要演講嘉賓之一,提出了‘地球水未來’大科學計劃。”劉俊國談到大科學計劃的國際合作時&&,“在過去幾週,我們建立了多個重要的國際合作紐帶,與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簽署了中美星球健康聯合計劃,同時在匈牙利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這些合作將為‘地球水未來’計劃提供強有力的國際支持。”
劉俊國&&,“地球水未來”計劃的核心目標是為未來提供新一代的水資源解決方案,希望通過國際合作推進水資源保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記者 陳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