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深圳市人大代表、社會組織代表隨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出海“巡查”深圳灣禁漁。深圳灣部分海域禁漁十年來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漁業資源有序修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為“山海連城 綠美深圳”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記者出海感受深圳“海上安全防線”
清晨,執法艇犁出浪花,駛向深圳灣。溯水而行,劈波斬浪——空中,水鳥迎風翱翔;海面,陽光灑下粼粼金光;近岸,魚兒如潮水般涌向河涌口。高樓大廈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現代都市喧囂與海洋野趣寧靜美妙融合,交織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在深圳灣海域開展巡查。
指揮中心數字大屏已調試完成,精準地呈現實時海上船隻動態位置和各項關鍵數據。執法隊員介紹:“海上執法的核心在於迅速而準確地鎖定目標。我們配備了風險預警、數字執法、應急干預等先進設備,整合了漁業資源保護、警戒區等多個領域的數據,構成了船艇的‘指揮中樞’。這些高科技應用,有力提升了海洋綜合執法的效率和精準度,築牢了深圳海上安全防線。”
深圳灣濱海棧道,市民游客熙熙攘攘,或席地而坐,或跑步晨練,充滿了濱海城市的煙火氣。市民盧先生告訴記者:“深圳的自然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尤其以深圳灣為代表,水清天藍,魚躍鳥歡,成為向外地來深親友必須推薦的打卡地。”
十年禁漁築牢海灣生態安全屏障
在巨幅深圳地圖前,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南山大隊大隊長田正介紹説,深圳海域面積1145平方公里,由“三灣一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和珠江口)組成。其中,深圳灣因其作為珠江口重要的漁業産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及洄游通道,以及紅樹林和候鳥遷飛通道,加上灣內捕撈業衰退,成為禁漁首選。為有效杜絕非法捕撈,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瀕危野生動物和紅樹林,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自2014年5月1日起將深圳灣部分海域劃入禁漁區,範圍包括深港跨海大橋以東、粵港水域邊界線以北至深圳陸域約25.19平方公里面積,有效期初定5年。後經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批准,兩度延期,持續至2029年4月30日。
禁漁區的設立,為有效打擊深圳灣非法捕撈提供法律支撐,保障了灣內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僅2019年以來,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通過強化管理、常態化巡查、部門聯動、科技應用、增殖放流等,就取得顯著成效:
強化巡查執法責任到人。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建立深圳灣禁漁區專項管理小組,組建深圳灣禁漁區海域巡防隊伍,定期召開深圳灣禁漁區工作會議,廣泛開展禁漁宣傳,及時受理禁漁區非法捕撈線索。緊盯重點海域、重點時段、重點對象,專項治理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常態化實施24小時巡邏執法,不定期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累計依法銷毀涉漁“三無”船舶1000余艘、非法網具186萬米,清理非法捕撈設施67個,協同司法部門辦理“兩法銜接”案件7宗、判刑10人,同期救助跳海輕生者和野生保護動物。
跨部門協同作戰凝聚合力。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與公安、林業、生態環境、海事、海警、海防等部門建立深圳灣禁漁區共管共治機制,聯合開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紅樹林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等專項執法行動,向有關部門通報禁漁區紅樹林垃圾污染等執法線索多起,共同守護海洋資源、生態環境和海上安全。支隊還協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依法監督責任人通過增殖放流彌補涉漁違法欠下的“生態債”,放流黑鯛等各類苗種超4000萬尾。

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在深圳灣海域開展巡查。
科技驅動信息化監管升級。支隊統籌整合智慧監管平台,組建陸域指揮中心,實行全天候“岸上檢查、海上巡航、線上排查”,織密海上動態監管的“天羅地網”,探索拓展借力視頻監控、雲廣播等科技手段,全力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全面促進禁漁長治長效。
整治違規垂釣規範禁漁管理。違規垂釣問題,是深圳灣禁漁區監管一大難題。支隊採取疏堵結合、寬嚴相濟,對首次輕微違規的教育勸導、責令改正,對變相非法捕撈和銷售、收購釣獲物的嚴厲打擊,年均勸離違規垂釣人員4000人,處置禁漁區投訴事件256起。邀請相關部門及垂釣行業協會代表座談交流、隨船出海調研等累計82次,積極提請制定海上休閒垂釣管理辦法等,推動從法律層面規範休閒垂釣活動,促進禁漁區規範化水平提升。
多項主要監測數據正持續向好
深圳灣禁漁效果如何?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委託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等專業機構,2013年至2023年間對灣內外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開展了累計10航次調查監測,覆蓋海水質量、葉綠素、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魚卵、仔魚和游泳生物等。持續、深入、系統的監測,為深圳灣禁漁效果的評估提供了堅實而準確的依據。
數據顯示,深圳灣禁漁區內魚卵、仔魚種類數穩步上升,2022年達到新高峰,種類數在9-12種之間。游泳生物(漁業資源)的種類數也保持在52-55種之間,2023年達到最高值。其中,黃姑魚、黃鰭鯛、金線魚、六帶石斑魚等主要經濟魚類佔比高達74.6%,顯示出漁業資源的有效恢復。福田紅樹林濕地的記錄同樣喜人,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共記錄到鳥類217種,包括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和種類的豐富,凸顯了禁漁對海鳥資源的有效保護,成為深圳灣生態恢復的有力見證。其中,深港後海灣2024年錄得黑臉琵鷺375隻,同比增長25.4%,是其全球第三大棲息地。珍稀瀕危的中華白海豚多次現身,跟隨調查船覓食。福田紅樹林濕地多次拍攝到豹貓、歐亞水獺活動的影像。(秦綺蔚 張智偉/文 李忠/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