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消息,自2020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完成以來,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現狀耕地面積每年穩定增加,凈增加總計0.21萬畝,凈增長率2.8%,為深圳市嚴守耕地紅線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高度城市化地區,
深圳還有多少耕地?
深圳耕地僅為全國總量的十萬分之二,
耕地保護對深圳的意義何在?
01
深圳2023年新增1500畝耕地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的一組數據備受關注:
據初步統計,自2020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完成以來,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現狀耕地面積每年穩定增加,凈增加總計0.21萬畝,其中,2023年現狀耕地較上年度增加超過1500畝。
1500畝是什麼概念?即1平方公里,比深圳蓮花山公園面積的1/2略大。

深圳市坪山區龍田街道竹坑社區部分耕地航拍圖。
深圳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2018年迎來了新的功能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在深圳新增耕地中,深汕特別合作區貢獻了相當比例。
大安片區是深圳市級耕地集中整治示範區,深汕特別合作區以該整治區為試點,多措並舉推動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2023年實現新增耕地1060畝。今年,大安片區預計還可新增耕地630畝。
在耕地增加的同時,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工作也在大力推進。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新里村2023年新增耕地137畝,新增耕地與原有耕地集中連片,有效提高了耕地規模,優化耕地布局,解決耕地零散化問題。

2024年6月,深汕特別合作區新里村,市民漫步於稻田的棧道上。
02
深汕、光明耕地佔比高,福田也有耕地
根據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深圳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現狀耕地7.32萬畝,主要集中在深汕、光明等區,其中,深汕特別合作區約佔全市的38%,光明區約佔全市的24%。除此以外,原特區內4個區也有耕地分佈,如寸土寸金的福田區仍保留了45畝現狀耕地。
2019年以來,光明區結合耕地分佈和發展需求,按照“量質並重,規模連片,優化布局”原則提前開墾部分集中連片耕地,對光明區耕地布局進行了優化。同時,把握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契機,將提前開墾且符合“三區三線”劃定要求的新增耕地劃入新一輪永久基本農田中。
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後,深圳市光明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分佈更加集中連片,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集中建設區域相對獨立,既提升耕地管理的便利性,又能為光明科學城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光明區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強化土地集約利用,在2021年國務院大督查耕地保護成效評分中獲滿分,並於2022年6月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通報,獲獎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000畝,為全區用地指標需求提供堅實保障。此外,光明區還是深圳市“田長制”建設先行區。

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小鎮的油菜花田。
出人意料的是,作為深圳市行政、文化、金融商務、國際交往中心的福田區,高樓林立,面積只佔深圳市總面積的4%左右,卻也擁有寶貴的耕地資源。
在深圳11個區中,福田區耕地面積最少,主要分佈在梅林街道、沙頭街道和南園街道。
福田區為確保耕地數量只增不減,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智能化監管,如通過無人機航拍監測預警,實現智能分撥、立即報告、高效處理的聯合執法模式,對現狀耕地範圍進行實時監測。
03
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有力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的耕地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示範意義。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力更大、任務更重的形勢,必須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推動全社會形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共識和行動自覺。
深圳以科技賦能農業,引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國際國內知名的科研機構生物育種創新團隊,打造“種業硅谷”,新品種、新成果、新突破不斷涌現。
以耕地為依託,深圳建設高科技農業示範園、設施農業項目等,可以為市民提供農業文化科普、設施科技、生態體驗的基地和平台,讓現代都市人回歸自然,獲得全新的生活樂趣。
耕地作為深圳市生態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景觀生態功能網絡、生態安全格局的基本單位之一,在調節城市氣候、凈化空氣、調節降雨和徑流、土壤肥力更新、廢水處理等方面,可發揮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自2016年我國推進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工作以來,深圳將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城市開發不可逾越的紅線,嚴格保護管理耕地。
2023年,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起草的《深圳市關於嚴格耕地用途管制 加強耕地保護利用的若干措施》經深圳市政府審議通過並實施,從規劃管控、用途管制、監管考核、制度體系等方面支持深圳守牢耕地保護紅線,落實耕地高水平保護要求。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始終堅持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要求,通過“築防線、劃紅線、守底線、重創新”,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切實發揮深圳先行示範區的擔當作為。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創新之都”,深圳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監測數字化轉型,以田長制為抓手,建立市、區、街道、社區、網格“4+1”組織體系,對耕地實行網格化管控,將每一塊田落實到人,探索構建耕地保護“技防+人防”綜合監測體系,以期形成“天上看、空中巡、地上查、網上管”耕地立體監測網絡。
截至2024年5月,深圳市共劃定耕地網格2069個,設定田長2137名,初步形成耕地網格化監管“人防”體系。目前,深圳正在以深汕特別合作區和寶安區為試點,探索構建“鐵塔探頭視頻+無人機巡查”的耕地常態化監測新模式,逐步建立耕地保護監測“技防”體系。
下一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為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保護提供有力保障。(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