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産力一線觀察|向“新”而行 綠能澎湃——中國華能加快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4 05/26 20:27:31
來源:新華網

新質生産力一線觀察|向“新”而行 綠能澎湃——中國華能加快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向“新”而行 綠能澎湃——中國華能加快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

  建設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發電裝機容量全球第二、民生供熱量國內第一、新能源年發電量1200億千瓦時……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成立近40年的“老牌”能源企業,中國華能堅持“先立後破”、創新與傳統業務並舉,著力構建新興産業壯大、傳統産業煥新、未來産業培育等機制,攻堅硬核科技、貢獻澎湃綠能。

  厚植綠色底色 以新興産業集群形成新質生産力

  沿瀾滄江雲南段溯遊而上,10余座大中型水電站攔河而立,兩岸風機高聳,光伏板映日生輝。

  這是“西電東送”南部通道重要電源——以水風光為主的華能在滇多能互補基地,裝機超3000萬千瓦。

  中國華能董事長溫樞剛説,企業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産業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位於甘肅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能源基地——華能隴東能源基地的建設如火如荼:黃沙席捲中,起重機的主吊直插雲霄,精準地將塔筒、機艙、葉片送上雲端……

  基地清潔能源裝機佔比超80%,項目投産後,黃土高原上的烈日疾風,每年將轉化為140億千瓦時的綠電,通過特高壓輸電網“閃送”至齊魯大地。

  陸地與海上並進。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粵西、北部灣……中國華能已投産15個海上風電場;由其牽頭研製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直驅型海上風電機組,將於近期在浙江海上吊裝,整機國産化率超90%。

  截至2024年5月,中國華能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8000萬千瓦,2023年新能源發電量達1200億千瓦時。一個個新能源標誌性項目,展示著中國華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的實踐與探索。

  走進國內首個千萬點秒級國産實時數據&&——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控制中心,大屏幕上閃動著包括中國華能在內的13家央企超7900萬千瓦的新能源生産數據。機組運行狀態、功率、發電量均實時呈現,每台機組的運行情況盡收眼底。

  管理龐大的新能源資産,需要新的配套機制。&&投運以來,已接入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儲能四大板塊,是國內接入新能源場站裝機規模最大、點數最多的數據系統,實現新能源産業全區域、全機型、全數據覆蓋,可提供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過程管控和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 以技術改造挖掘新質生産力

  5月24日,世界首創、華能原創的低溫法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正在華能臨沂電廠進行工程驗證。

  這是一套裝置於煤電鍋爐尾部的設備,經過它的煙氣污染物被冷卻吸附後“一網打盡”,回收的水分和餘熱輸送回機組繼續利用。

  傳統産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同樣可以成為新質生産力的産業載體。

  從“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轉變,從“資源消耗”向“資源循環利用”提升,是煤電綠色低碳發展方向,也是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的突破口。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煤電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兜底保障作用更加凸顯。”溫樞剛認為,要進一步挖掘煤電減污降碳潛力,推進煤電向“煤電+固廢”、生物質發電、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方向發展。

  在4月舉辦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中國華能研發的“一種二氧化碳捕集溶液強化再生系統與方法”榮獲發明金獎。

  這是一種領先的碳捕集技術,其特點是高效低能耗,讓捕集成本直降40%以上,即將應用於華能隴東能源基地正寧電廠,打造全球規模最大、能耗最低的燃煤電廠碳捕集示範工程。

  煤炭是煤電的“口糧”,綠色礦山建設從源頭上實現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也讓煤電的“底色”更綠——

  在呼倫貝爾華能伊敏露天礦調度中心的屏幕上,不同顏色的線條勾勒出一輛輛無人駕駛電動礦卡的行駛軌跡,電量、載重、時速等數據從礦山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各型礦卡在煤海中自動穿行。

  溫樞剛&&,中國華能一方面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作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守牢傳統産業“基本盤”,持續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建設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 以前沿創新催生新質生産力

  在有著“東方夏威夷”美譽的山東榮成石島灣,矗立著一座全球獨一無二的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

  2023年底,它正式投入商運,實現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從實驗堆邁向商用市場的跨越。

  “不怕沒有電、不怕沒有水、不怕沒有氣、不怕沒有人。”華能石島灣核電公司運行值長仝禮允用“四不怕”總結高溫氣冷堆的技術特點,“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即使反應堆突發故障或遭遇自然災害,一切操作系統都失靈的情況下,不依靠任何外界干預,反應堆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物理特性保持安全狀態。”

  從圖紙到核電站,背後是近20年的技術攻關、數千次的試驗:

  研製2200多套世界首&套設備、設備國産化率達93.4%;整合産業鏈上下游500余家單位、集點成鏈協同突破……

  “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要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創新,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讓高精尖技術落地見效。”溫樞剛説。

  下一步,中國華能將繼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豐富多層次創新,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産力。

【糾錯】 【責任編輯:李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