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這座新晉“超大”城市,憑藉超千萬的人口等優勢,鑄就了其作為製造業之都的輝煌。光芒背後,全市實有人口逾1400萬,其中流動人口超1000萬,怎樣在一張外來人口、年齡40歲以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佔比均超70%的答卷上,答好基層治理的時代考題?
全市2945個綜合網格、一支由10475人組成的網格員隊伍挑起“大梁”。
去年以來,東莞市委政法委、市智網中心積極融入“百千萬工程”,不斷完善“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深入推進綜合網格建設。“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網格員,一次次聯動消防、城管等部門,共同參與隱患排查治理、矛盾糾紛化解,打通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以“小網格”為支點,網格員“穿針引線”繡平安,為城市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黨“網”連心,夯實綜合網格內功
一名網格員的責任有多大?
在東坑鎮黃屋村第二網格,4名網格員需要服務管理的,是1622名戶籍人員、4050名外來務工人員、268間“三小”場所和225棟出租屋。

東坑鎮黃屋村第二網格。
點多、面大,基層治理何解?一支名為“紅格善治”的工作隊應運而生。工作隊將黨小組建在網格上,成員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村黨支部委員等人員。2023年,該網格推動黨員“雙報到”“駐點&&群眾”等活動嵌入日常巡檢,開展重點場所安全隱患排查、“防溺水”專項檢查、“反詐”宣傳工作等6次專項工作,發揮“一員多崗、一員多能”作用,為轄區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
在塘廈鎮鳳凰崗社區第五網格,支部委員會的建立也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該黨組織配置書記1名、委員2名,聯動網格內的非公黨員、“雙報到”黨員,“三新”領域黨員、黨員志願者等定期開展問題隱患排查、上報、研判、會商等工作。這種“定人、定崗、定責”的工作模式,確保了“黨群連心、部門聯動、問題聯治”。

塘廈鎮網格員正在開展防溺水宣傳。
設立功能型黨組織,推動各鎮街(園區)治理力量下沉,是綜合網格建設的重要一環。如今,以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為契機,東莞有條不紊地推進綜合網格建設任務。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網格黨組織675個,正以黨建引領到位、網格劃分到位、隊伍建設到位、作業保障到位、網格巡查到位、問題處置到位、服務群眾到位、社會參與到位、宣傳引導到位、獲得體驗到位等“十個到位”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網格,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用網格“軟實力”貫通治理“主動脈”。
在綜合網格內部,“一網格一樣板區域”鋪開,輻射帶動網格內其他區域服務管理效能提升,讓更多市民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活。
網格事,網格治。如今,全市綜合網格“多員合一”隊伍達2675人。這些網格力量築牢基層平安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小化”細胞,有效守護一方平安。
“網”截隱患,守牢基層安全防線
巡查至南城街道石鼓花園路一家“三小”場所時,網格員陳樂庭察覺到了不尋常。他的目光落在閣樓一角,那裏一張床墊和日常生活用品清晰可見,心中涌起一股警覺:“這裡疑似存在違規住人行為。”
隨即,陳樂庭拿出手機拍照取證,將其上報至智網系統。這一事項被迅速推送至社區消防部門,消防人員迅速到場進行處置。等到陳樂庭再次來到現場時,床墊已不見蹤影。他在系統裏對處置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由此完成這一“弱微信號”的處置閉環。

網格員正用手機拍照取證。
網格“弱微信號”往往遍佈各角落,如何將千頭萬緒的任務精準落實到基層監管的“一根針”上?科技支撐是突破。
去年,東莞市智網信息系統與省“粵平安”平台成功對接,實現全市綜合網格上圖展示,5500余萬條全量基礎數據匹配落格並落實到網格中,網格工單、案事件數據也能實時推送至省“粵平安”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的特服人群功能模塊實現了省、市兩級相關數據雙向流轉,為特服人群生活救助、服務保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風險線索“上雲”,基層治理加“數”。東莞市智網中心還牽頭建設全市“統一地址、塊數據”支撐平台,開發上線全市出租屋管理三維可視化系統,實現從空中到地面多維度、多視角的網格巡查作業,將“以屋管人”“以屋管事”的顆粒度細化到“三小”場所、出租屋。
插上科技翅膀後,一次次巡查得到加持,為全市出租屋、“三小”場所套上更多層防護罩。

聯合夜查行動。
入夜,集合列隊後,一批身着“市機動巡查隊”“網格巡查”隊服的工作人員盡銳出戰。他們聯合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門,目的地是大朗鎮巷頭社區。哪涉及燃氣安全問題了、哪違規住人了,檢查人員當即指出問題、拍照記錄,並督促房東、二手房東和“三小”場所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定期開展安全隱患自查自糾工作。
這次春節前的“拉網式排查”,拉開了今年聯合夜查的大幕。去年,東莞市委政法委、市智網中心聯合公安、消防部門赴部分重點鎮街開展9輪市級聯合夜查行動,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網格、直面問題。
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去年東莞還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防範學生溺水、非法從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活動隱患排查等專項行動,各級各部門打好“聯字牌”,鍛造網格管理“繡花功”。
“網”為民生,“格”致精微。廣大網格員扎根基層、服務群眾,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矛盾落“網”,打造莞版“楓橋經驗”
巡查之際,一陣爭吵聲入耳。林曉瑩循聲而去,只見房東蹲坐在一家小作坊門口,正和店舖老闆爭執不休。
“能消停點嗎,這噪音大得能拆樓了,租客都吵着要退房!”房東厲聲道。
“我安了防噪音玻璃,怎麼會還有噪音?每天都得定量削磨木條,怎麼可能説停就停?”店舖老闆不甘示弱。
林曉瑩是沙田鎮闍西村第二網格的網格員。見狀,她表明身份,安撫雙方使其停止爭吵,而後詢問房東衝突經過,傾聽店舖老闆的訴求。厘清事實後,她先做起店舖老闆的心理疏導工作,&&這是住宅區,附近一租客上夜班居多,機械磨木條發出的雜音難免對其白天休息造成困擾;另一邊,林曉瑩努力平復房東情緒,讓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隨後,林曉瑩上門前往那位受影響的租客家中,解釋處置過程,告訴其店舖老闆已有搬走的意願,提醒租客這段時間可以戴耳塞、少開窗以減少噪音影響。
最終,對抗減少、矛盾化解,店舖老闆還在林曉瑩的推薦下找到了更合適的租處。

這是社會治理和群眾訴求日漸類型多樣、主體多元的寫照。巧解百姓千千結,個人調解工作室也正成為矛盾化解“先鋒”。近年來,以莞城網格員“蔡慶文個人調解工作室”等為樣本,東莞鼓勵各鎮街探索建立網格員參與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工作路徑,現已建20個以網格或網格員個人命名的調解工作室,去年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66宗。

蔡慶文個人調解工作室。
除了線下組織網格員深入轄區排查“弱微信號”,東莞也充分利用線上資源,依託6.7萬個出租屋微信群與房東、二手房東、租客群體搭線,及時捕捉收集“弱微信號”和群眾訴求,實現群眾“心頭事”,上心辦、高效辦。
多元解紛新“楓”景,離不開隊伍建設。去年,東莞完成網格員整體換裝,召開33場智網系統紀律教育專題會議,發揮優秀鎮街一對一“傳幫帶”的作用。在智網中心主任培訓班、智網系統業務骨幹培訓班、網格員全員輪訓班和多期“莞智雲課堂”線上培訓班上,網格隊伍集中充電,學習相關政策法律、業務技能。
“網”羅民生千萬事 繪就基層幸福卷。這張“網”裝的是關乎老百姓安全健康的大小事,這些“格”記錄的是基層每個角落的所需所盼。東莞網格員,這張服務“活地圖”,也是便民“活指南”,正不斷書寫基層治理“大文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硬保障”。
【撰文】龔菊 郭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