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三杯茶”裏的鄉村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4 04/16 10:08:28
來源:新華網

湖南湘西:“三杯茶”裏的鄉村振興

字體:

  新華社長沙4月15日電 題:湖南湘西:“三杯茶”裏的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鞠銀河、林建傑

  春光明媚,位於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山青翠,茶葉吐綠。茶農們挎着竹簍,三三兩兩分散在茶園裏。

  近年來,湘西州堅持把茶産業作為農業特色優勢産業打造。截至目前,全州以黃金茶、古丈毛尖和莓茶為代表的“三杯茶”茶葉總面積達91.7萬畝,年産茶葉1.98萬噸,綜合産值98.2億元。全州涉茶人員超60萬人,覆蓋脫貧人口20萬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虢正貴介紹,為推動茶産業高質量發展,湘西大力弘揚茶文化,做優做強茶産業,不斷提升茶科技。將茶葉産業納入鄉村産業發展的總體布局,講好以黃金茶、古丈毛尖和莓茶為代表的“三杯茶”故事,進一步提高茶産業質量效益,致富當地百姓。

  莓茶因加工後茶身白霜滿披得名,永順縣山高谷深、雲霧繚繞,加上紅砂岩土壤環境,是莓茶黃金産區。

  在永順縣三角岩村莓茶種植基地,村民穿梭在田壟間,覆膜、扦插,忙着種植經濟價值更大的新品種“紫莓茶”。

  “莓茶採摘期長,可從4月採到10月。目前全村200畝莓茶,不僅拓寬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為産業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三角岩村駐村第一書記熊曉謙説,為大力發展莓茶産業,州縣&&了系列支持政策,還提供了産業發展資金,村裏計劃利用20萬元幫扶資金將莓茶進行更新換代,為村民帶來更大效益。

  為了助力富民“莓茶經濟”,永順縣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後開發出莓茶黑茶、莓茶花草茶、速溶茶等茶産品。“去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收購種植戶莓茶1800萬元,合作農戶收益良好。”公司董事長王少甫説。

  黃金茶是湘西州古老的地方珍稀茶樹種質資源,湘西州成功研究出黃金茶快速育苗技術和覆膜栽培快速成園技術。“苗周期由13個月縮短至6個月,成園時間縮短至2年,比傳統技術提早1年以上。”湘西州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史春枝説,2018年至今累計繁育黃金茶高質量營養缽苗1億株以上,推廣高標準種植快速成園技術15萬畝以上,加速了湘西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進程。

  吉首市隘口村是黃金茶的發源地之一。走進村內綠意蔥蘢的茶壟間,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拍照留念。司馬茶居民宿餐飲部部長張彩霞從春茶季開始,已經連續忙碌了一個月。

  茶香手撕雞、茶香青糰、茶香小鮮肉餅等,張彩霞用村內採摘的黃金茶製作出一道道鮮美茶餐,受到游客好評。“餐廳總共12桌,旺季一天翻&40多桌,毛收入一萬元,根本忙不過來!”她笑着説。

  通過茶旅融合發展,隘口村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振興示範村。目前,全村共發展黃金茶2萬畝,年産值超1億元。“我們村山多地少,曾經三餐難飽。種植茶葉後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3萬元。”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説,自從有了茶産業這個“金飯碗”,過去外出的村民基本都回來了。

  據悉,為更好地保障採茶旺季用人需求,吉首市在6條重點涉茶村寨線路增加了運力保障。

  如今,茶文旅融合發展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近日,“千年茶鄉”古丈縣的茶文化博物館迎來了今年第一批研學團隊。通過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古丈縣第三完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們系統了解了古丈毛尖種植的歷史淵源。參觀結束後,學校還鼓勵家長帶孩子們到臨近茶園近距離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古丈縣青竹山茶業基地負責人瞿繼團認為,茶旅融合科普研學市場廣闊。“古丈毛尖製作工藝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種茶是我們這邊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希望通過研學活動,讓更多學生傳承茶文化的同時,帶動村民增收。”

【糾錯】 【責任編輯:李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