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深圳2月27日電(記者 趙瑞希)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下沙大盆菜活動元宵節在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舉行。在喜慶的麒麟舞、貔貅舞、醒獅、下沙龍舞等表演之後,一盆盆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大盆菜陸續出爐,下沙村民們和華僑、港澳宗親,以及各界嘉賓共上萬人,一起品嘗美食盛宴。
大盆菜宴的習俗從南宋末年在深圳灣及香港新界一帶形成。下沙大盆菜歷經約800年歷史沉澱,每年元宵前後,村民們便要製作大盆菜,全村人在一起共進大盆菜宴。
大盆菜宴的做法是自始至終用一個鍋或銅面盆或木盆盛着的一大盆菜。盆裏菜色大雜燴,多數以寓意“好彩頭”的蘿蔔作菜底,依次向上是象徵“知足常樂”的支竹、“珠圓玉潤”的油豆腐、“東成西就”的燜冬菇、“發財好事”的釀蠔豉,大蝦、鮑魚、遼參等海味珍饈鋪在最上層,象徵着富貴榮華。
2009年,下沙大盆菜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2011年,下沙祭祖習俗和大盆菜合併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糾錯】 【責任編輯:魏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