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月23日電(盧鑒)應用數字經濟、發展低空經濟、優化人工智能網絡治理……廣東省“兩會”期間,多位廣東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廣東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挖掘新質生産力建言獻策。

廣東省政協委員、凱信榮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智榮。新華網發(採訪對象供圖)
凱信榮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智榮今年首次以廣東省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廣東“兩會”,他説,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力四射,算法、算力、大數據等産業鏈資源加速集聚,發展新質生産力潛力巨大。今年他提出了3份與大灣區相關的提案,建議通過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協同、推動綠色發展、搭建信息服務平台等舉措,推動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傳統産業的升級轉型和産業國際化,不斷挖掘新質生産力。
科技引領之下,低空經濟作為産業發展新賽道和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無人機在配送、巡查,直升機搶救、轉運等應用場景蓬勃興起,催生了萬億級大市場。廣東省人大代表、奧比中光董事長兼CEO黃源浩建議,廣東應通過發布廣東省數字低空建設“1+N”政策體系、打造統一低空數據基礎設施並建立全省低空無人感知體系、建設低空數據匯聚共享的廣東省數字低空數據中心等舉措,積極推動數字低空建設,挖掘新質生産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俊茯建議,通過打造高效安全可信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與算法體系、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開展創新場景試點、建立健全配套的數據流通制度、構建國際互聯網優質資源可信便捷服務體系和完善數據流通安全保障及流通監管體系等舉措審慎有序推進數據跨境流通,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建設。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新華網發(採訪對象供圖)
要將數據要素轉化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新土壤,需要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今年關注新興産業數據的資源化、資産化和資本化。他建議,大灣區應通過打通數據壁壘,明確數據資産評估標準和數據産權確權使用邊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資産評估職稱和數據資産證書政企互認機制,聚焦製造、文化IP、醫療、金融等産業形成通用的人工智能原生應用等舉措,不斷挖掘新質生産力。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彭晉謙。新華網發(採訪對象供圖)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下,流量經濟與實業融合,在促進了人才流、信息流等要素資源的流動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造謠的網絡亂象,成為新經濟轉型的“陣痛”。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彭晉謙建議,通過優化人工智能治理網絡謠言手段,比如深化落實人工智能網絡謠言標籤工作,形成謠言標籤可追溯機制等舉措,壓實平台責任,讓流量經濟的“大流量”帶來促進新質生産力形成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