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月16日電(李俊豪)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鏈、人才鏈、産業鏈與創新鏈如何有機銜接?職業教育與廣州創新發展如何形成合力,相輔相成?“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圖譜將如何勾勒?
廣州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期間,數位廣州市人大代表聽民聲、聚民智、建真言,為推動廣州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建言獻策。
2024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建設,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地。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鐘志強説:“産業的發展要能行穩致遠,就要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於這點,政府、高校、企業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他建議,在政府的指導下,推進完善“産學研”融合發展機制,加強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之間協同互動;建議政府進一步&&扶持政策,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應用機構等成立創新聯合體或新型研發機構,從制度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産業競爭新優勢,關鍵看人才。廣州市人大代表、國信信揚律師事務所主任林泰松建議,通過提供資金支持、人才引進和研究資源共享等手段,從市場需求側加強規則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基礎研究,賦能經濟增長。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副校長張雅利關注職業教育落地見效。她建議廣州着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打造産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的新格局,為廣州“産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廣州市人大代表、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廣州分所負責人王潔認為,推動“産學研”發展是順應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將有利於釋放企業、高校和研究院的創新活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良性循環。她建議廣州發揮高等教育的集群效應,加快推動與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吸引國內外優秀學生落地廣州、扎根發展,建立科技創新國際人才數據庫。(參與:實習生 許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