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龍門平陵:聚焦“百千萬工程”,“紅+綠”推動鄉村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4 01/05 16:13:20
來源:南方都市報

惠州龍門平陵:聚焦“百千萬工程”,“紅+綠”推動鄉村振興

字體:

惠州市龍門縣平陵街道是廣東省中心鎮(街道),既是工業強鎮,也是一個農業大鎮,之前先後獲得省級生態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小型農田水利示範鎮、省級建材專業鎮、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等稱號。

近日,由龍門縣委宣傳部組織的省市主流媒體龍門鄉鎮行採訪調研活動走進平陵街道。據平陵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賴文城介紹,今年以來,平陵街道持續推進綠美生態建設行動,聚焦“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振興,闖出一條具有平陵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平陵街道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已超10萬元,其中10個村已超20萬元,實現了村級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鄉村旅游

打造“紅+綠”鄉村旅游振興示範帶

平陵街道是龍門縣主要交通樞紐,距離珠三角各港口、機場均在1.5小時車程內。國道G220、武深高速和惠龍高速穿境而過。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讓平陵街道便捷融入珠三角1小時經濟生活圈,也帶動平陵紅色旅游經濟加速發展。

山下村位於平陵街道北部,紅色資源豐富,現有白芒坑革命舊址等革命遺址和舊址共28個、革命文物300多件。走進山下村白芒坑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基地,這裡綠樹蔥蘢、鮮花成行,各種紅色元素景觀隨處可見,紅色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依託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優勢,山下村通過改善人居環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以及創建國家級商業旅游景區、積極建設紅色文化驛站、保護紅色資源、加強紅色文化氛圍打造等措施,築巢引鳳,“紅綠”結合,打造出鄉村發展的“山下樣本”。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公布,平陵街道山下村入選。

據賴文城介紹,山下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主要依託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基地與大圍村農耕農具一條街、晨光村龍岩寺以及祖塘村農業種植基地穿珠成鏈,整體打造而成的集研學拓展、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紅+綠”鄉村旅游振興示範帶。平陵街道以紅色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立足紅色資源稟賦,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和專業人才,打造“紅+綠”旅游路線,助力山下村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同時,平陵街道將繼續實施改造白芒坑革命舊址松齡圍、強化紅色文化氛圍、鍛造紅色宣講隊、打造“紅色集市”等項目,不斷推動山下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工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村民致富增收。接下來,平陵街道擬實施廣東龍門凱景文旅綜合體項目,總投資約9.2億元,該項目結合山下村紅四師紅色資源,利用大圍村生態優勢,打造優勢文旅産業。另外,龍門縣國防教育文化産業園項目、白芒坑革命舊址紅色研學科普教育基地項目也正準備實施。

鄉村振興

全縣已完成流轉面積7108.4畝

冬日暖陽下,位於惠州市龍門縣平陵街道竹龍村的辣椒種植基地迎來了豐收的喜悅。2023年12月27日上午,數十名工人在田間嫻熟地採摘着色澤紅艷的指天椒。而這片豐收的辣椒地的“前身”,是一塊因閒置而雜草叢生的連片撂荒地。

圖片

村民林姨説:“之前這些地都是丟荒的,現在企業來承包這些地,讓我們農民都有活幹,大家都可以有一份收入,我覺得很開心。”

如何盤活閒置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竹龍村村“兩委”幹部決定引進專業企業,大力發展辣椒産業規模種植,讓這塊無人打理的撂荒地創造價值,迎來豐收,讓村民們能賺取租金和務工收入,嘗到在“家門口”就業的甜頭。

圖片

在平陵街道祖塘村蓮塘村小組,讓撂荒地重新“活”起來的場景也在上演。昔日荒地搖身一變,成為豐收在望的麥田。

平陵街道農業農村辦公室負責人段紅紅&&,平陵街道把撂荒地整治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生産的重要手段,多措並舉紮實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強化疑似撂荒地摸排,將具備復耕條件的撂荒地積極推薦給優質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推進“工會企業+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農戶”模式,有效盤活撂荒地閒置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平陵街道盤活撂荒地只是龍門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集中流轉的其中一個小縮影。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龍門縣積極發揮工會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動員全縣工會力量,實行“百會聯百村”機制,多措並舉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讓其活起來、種起來、管起來。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28日,龍門縣已完成流轉面積7108.4畝,認耕協議面積6866.6畝,土地租金到位350.6萬元。

産業經濟

規上工業總産值常年位居全縣鄉鎮第一

據賴文城介紹,平陵街道以“工業重鎮、園區主戰場”為發展定位,工業經濟發展基礎良好。境內有惠州産業轉移工業園、平陵集聚片區、南片區、北片區等園區,以及塔牌、華潤兩大水泥廠,已形成了以水泥、混凝土、石灰建材為主,化工、工藝飾品、農産品加工、五金、塑料等為輔的工業體系,規上工業總産值常年位居全縣鄉鎮第一。2023年1-11月,平陵街道規上産值完成24.151億元;固定投資完成2.8277億元;限額以上商業營業額完成6.4714億元;限額以上商業零售額完成0.4152億元;本級稅收完成1.0089億元。

圖片

平陵街道辦“一米愛”農産品展銷中心,其中“一米愛”“惠興”“雙豐魚”“金燕”“山鋤谷”等品牌優質米暢銷珠三角各地。

平陵擁有廣袤良田。優質稻年種植面積約4萬畝,年産量約1.5萬噸,擁有自主品牌的優質米加工企業6個,其中“一米愛”“惠興”“雙豐魚”“金燕”“山鋤谷”等品牌優質米暢銷珠三角各地。同時,還有竹龍村荔枝、辣椒;洞尾村檸檬;光鎮村石斛、金線蓮;大圍村大蒜;路灘村陽光葡萄;黃沙村富硒米;祖塘村絲苗米等各具特色的農産品。

平陵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由企業、合作社組織農戶生産,企業免費向農戶提供技術培訓、稻穀烘乾服務、優質種子、生産資料、訂單收購服務,讓他們節本增效;而企業、農民圍繞綠色絲苗米高效示範基地的建設,通過綠色水稻種植生産技術規程,尤其是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杜絕稻穀農藥殘留超標,産出綠色安全的稻穀。

綠美建設

“乾隆荔枝林”已歸為古樹群落並立牌保護

在平陵街道竹龍村牛尾村民小組,有一片平均樹齡近250年、數量達331株的古荔枝林。這片遠近聞名的古樹群落,擁有一個響亮的名號——“乾隆荔枝林”。

圖片

平陵街道竹龍村牛尾村民小組,有一片平均樹齡近250年、數量達331株的古荔枝林。

據平陵街道辦竹龍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平華介紹,2019年一位香港商人準備開發古樹群,由於疫情原因擱置至今。目前,村裏想先把古樹群的露營基礎做起來,如果有投資把古樹群打造成露營、旅游觀光的基地也挺好的。

圖片

這片古荔枝林全部為黑葉禾枝,果肉口感清甜、鮮嫩、爽滑,很有荔枝味,且大小一致,一般16個就能湊到一市斤,村民售賣時,不用稱都可以。一般荔枝樹高約10米,而這裡的古荔枝樹因多年未經修剪,自然生長到20多米。在一代代村民的呵護下,荔枝林在高峰時期有500多棵荔枝樹,後來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現僅剩中心區域最早期種下的331棵。

據在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中,“乾隆荔枝林”以原生態的生長方式持續着勃勃生機,每年應時開花結果,果量果品穩定。2014年,龍門縣人民政府將“乾隆荔枝林”歸類為古樹群落並立牌保護。一些公益組織也慕名而來,在網上通過眾籌方式,希望發動更多人參與到保護這片古樹林的行動中。  

累計投入120萬元,清理垃圾2330噸

據了解,2023年以來,平陵街道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累計投入120萬元,清理村巷道亂堆亂放、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積泥、溝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共99278處。拆除危舊泥磚房、廢棄豬牛欄、亂搭亂建、違章建築、非法違規商業廣告、招牌面積共8601.4平方米。完成生活垃圾清理2330噸,農業生産廢棄物清理612噸。落實門前“三包”7706戶,已完成建設“四小園”399個,開展督促指導次數28次,所有行政村均已實現常態化保潔。通過一年來的苦幹實幹,鎮村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平陵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多次組織召開“百千萬工程”綠美生態建設工作會議,從街道到村級層層傳達部署,明確目標任務,壓實責任,定人定責,集中精力打好“植綠”、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重點任務示範攻堅戰,動員全體街道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到綠美生態建設行動中來,凝心聚力推進綠美平陵生態建設。自行動開展以來,平陵共種植樹苗6480棵,其中示範村山下村種植2000棵苗木,路灘村種植1320棵苗木,剩餘的3480棵苗木則種植在其他各村,擦亮了鄉村振興的綠美底色。平陵街道共投入財政資金316.22萬元,用於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工作,目前全街道已完成農房風貌管控提升401棟,美化面積9.1萬平方米,其中典型村山下村103棟,其他村完成298棟,鎮村面貌煥然一新。(黃海林 田飛)

【糾錯】 【責任編輯:王航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