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元旦假期首日,上午8時35分,C1893次列車從新開通運營的廣州白雲站發出,開往汕頭南站,全程不到2.5小時。就在假期前夕,鐵路組團“上新”,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
鐵路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12月26日,珠機城際二期啟動聯調聯試動態驗收,深圳至南寧高鐵、廣州至河源高鐵機場段開工;12月28日上午,龍龍高鐵武平至梅州段梅江特大橋開工建設,標誌着龍龍高鐵武平至梅州段建設序幕拉開……
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完善的軌道交通網絡,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而隨着“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成型,粵港澳大灣區也在不斷“成長”。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廣東正加快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努力實現人享其行、貨暢其流,更好引領支撐保障廣東高質量發展。
樞紐“上新”▶▷
“木棉”綻放激發城市新活力
從空中俯瞰,木棉造型的廣州白雲站的片片“花瓣”絢麗綻放。自開通運營以來,不斷有市民前往參觀“打卡”。“聽説廣州白雲站科技感十足,我們特意過來看看,體驗一下。”廣州市民肖峰特意帶着小朋友來廣場參觀拍照。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提升交通、做強樞紐向來被視為引領城市發展的“先行官”。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強大的樞紐功能一直是廣州的獨特稟賦,也是城市繁榮興旺的自帶“基因”。廣州白雲站“登上舞&”,功能更優化、分工更合理,對於擴容城市交通承載力、支撐和引導廣州多中心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就城市鐵路樞紐體系建設而言,在廣州白雲站之前,廣州市內已擁有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三主一輔”的鐵路客運樞紐,鐵路網通達性、覆蓋面已初具規模。廣州白雲站的建設,實際上是為了盤活整個廣州鐵路樞紐的客站運能和布局。隨着後期廣州站、廣州東站改造完成,未來“高鐵進城”的建設進程將快速推進,進一步破解廣州鐵路樞紐運能瓶頸,廣州白雲站將與廣州站、廣州東站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緊密聯動的中心城區組合樞紐,優化城市軌道交通布局,形成城市發展新的增長極,進一步增強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的輻射力、影響力。
“城市配套設施環繞於站房四週,高架候車廳南北兩側佈置‘呼吸廣場’,平時為城市多功能公共空間,春運、暑運等高峰期可擴容為臨時候車場所。”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廣州白雲站設計負責人黃波説,廣州白雲站“站城融合”理念打破了原先固有的火車站概念,成為一個全新城市空間。
12月29日,廣州白雲站TOD招商引企活動舉行,12家戰略合作夥伴簽約落戶周邊商業廣場,簽約面積超4.5萬平方米,並引入洲際酒店。“地下軌道路網發達,地上都市繁華熱鬧,你感受不到自己是在一個車站裏。”黃波説。
以樞紐建設撬動片區城市更新、促進産業升級、提升功能品質,廣州白雲站的開通運營,將對推動廣州城市更新、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意味着廣東再添一個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讓旅客出行體驗越來越好,城市間越走越近,越融越通。
動脈加速▶▷
搭建區域協調發展“快速路”
在廣汕高鐵開通後,汕汕高鐵汕頭南至汕尾段也在近日開通,至此,從汕頭南站至汕尾、廣州東、深圳北站最快時長分別為36分鐘、113分鐘、109分鐘,廣州至粵東地區通行時間大大縮短,助力粵東地區深度“融灣”,也將加強潮汕地區與周邊城市的&&,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曾經,廣深與潮汕地區之間依靠一條廈深鐵路連接,時速只有250公里,節假日經常“一票難求”。建設運營廣汕、汕汕兩條高鐵,是全省人民特別是沿線群眾的熱切期盼。
“這個元旦我就買到了回家的高鐵票,比以前乘坐廈深線動車更快了!”12月29日晚,在廣州黃埔工作的汕頭人辛先生,下班後便直奔車站,還專門拍了一張列車時速的照片發到朋友圈。
以路網為紐帶,以樞紐為支點,廣汕高鐵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搭建起一條“快速路”,廣州都市圈牽手汕潮揭都市圈邁入“350時代”。潮汕地區製造業較多,打造紡織服裝、玩具創意等為主導的産業集群,需要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挖掘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快捷的交通連接可以實現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高效流動,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産業鏈的延伸、互補、聯動。日益壓縮的時空距離,將同步縮短經濟距離,激發粵東城市發展新動能。
粵東地區的文旅市場有望再添“一把火”。“廣汕高鐵和汕汕高鐵開通後馬上迎來元旦假期,接下來還有春節,汕頭、汕尾等城市預料會火爆‘出圈’。”廣東省高鐵經濟研究學者、廣鐵集團黨校副教授金一兵認為,明年春節汕尾汕頭這種宜居宜游宜業的濱海城市或將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國鐵集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加快建設。截至11月底,已建成投産3.61萬公里,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汕汕高鐵與廣汕高鐵、漳汕高鐵、福廈漳高鐵、溫福高鐵、甬&溫高鐵共同構成國家東南沿海高鐵通道的甬廣高鐵,途經廣東、福建、浙江三省15個城市,打通大灣區經粵東、海西經濟區直達長三角的通道,沿線地市通過時速350公里高鐵連成一體。
“交通大動脈的打通,可以更好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僅助力粵東革命老區‘融灣’,也會讓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更加緊密,實現東部沿海經濟帶聯動發展。”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説。
路網織密▶▷
支撐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發展
12月19日,湛江灣海底隧道工程累計掘進超7公里;12月24日,廣湛高鐵項目首座牽引變電所成功封頂;12月25日,廣湛高鐵機場段跨西昌路特大橋72米連續梁27號墩0號塊順利完成澆築……“軌道上的大灣區”逐漸“生長”,猶如一條條堅實的鋼鐵骨架,支撐着粵港澳大灣區這個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發展。
高鐵讓大灣區變得更“小”。
廣鐵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內高鐵營業里程已達2838公里,從廣州南站出發,17分鐘可達東莞、37分鐘可達深圳、48分鐘可達香港,1小時內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來自香港的旅客馮女士説:“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要坐高鐵往返於廣州與香港,車上服務不錯,速度也很快。”
“從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龍站,十幾分鐘就到了,椅子還沒坐熱。買一杯咖啡,可能冰還沒有融化,我們就到了。”深圳旅客劉先生説。
大灣區內的出行越來越便捷。“根據三大運營商手機信號,廣州南站實時旅客數量有7359人;根據12306系統列車班次,未來1小時將有22趟列車到達、35趟列車發出。”指揮中心調度員王志剛介紹,“智慧交通系統”通過各種數據的對接,能夠實時獲取客流數據,並能夠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客流等數據,還能根據客流變化迅速啟動不同級別的預警,從而為旅客精準提供服務。
出站即口岸。從珠海站出發即可快速到達4個過境口岸,乘客下車後,在站&上就能看到拱北口岸建築大樓。珠海站副站長梁雪介紹,從這裡步行至拱北口岸只需要7分鐘。出站後,從進站A口方向步行到青茂口岸,全程花費也就8分鐘。
高鐵讓大灣區變得更“大”。
時空距離的縮小,讓産業的空間得到了更大拓展。
大灣區一條條快速軌道架起産業合作的走廊,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腹地也逐步擴大。“和深莞惠等地供應商溝通更便捷,交通運輸成本更低了。”廣東美晨通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喜微説,贛深高鐵開通以後,公司就開始啟動了在河源的擴産。
有了便利的高鐵,人才交流、信息流動更加便捷、通暢。“我上班的公司在珠江新城,10多分鐘就能到廣州東站,坐高鐵1個多小時就能抵達香港了。”香港青年、廣州睿資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林諾謙經常帶着香港的合作夥伴一起到廣東看項目、尋找投資機會。
多層次、一體化的軌道交通體系,一直被視為世界先進灣區的標配。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將逐漸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交的“四網融合”,交通骨架進一步鋪展、樞紐支撐進一步強化,勢必為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建設提供更充沛的動能、更廣闊的空間縱深。記者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