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中心城區的嶄新火車站、粵港澳大灣區引人注目的“巨無霸”廣州白雲站下周即將通車運營。昨日廣州日報記者來到現場探營看到,廣州白雲站室內外裝飾裝修工程已經全面完工,站內外正在進行最後的收邊收尾工程和保潔工作,真正進入通車倒計時階段。
全國最具代表性的站城融合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白雲站是廣州鐵路樞紐“五主四輔”中的5座主要客站之一,坐落於白雲區西南端,棠新路與棠樂路交叉路口西南側;白雲新城以西2公里,北距白雲機場20公里,南距廣州站5公里。
廣州白雲站是全國最具代表性的TOD(站城融合)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整體為“方-圓-方”布局,城市配套設施環繞於站房四週。車站是一座“線正上式”的車站,主要採用從“樓上”進站、從“樓下”出站的旅客流線,車站設高架候車層、站&層、出站層、地鐵換乘層、地鐵站&層等。進站口設在高架層,進站後很快即可通過驗證閘口和安檢通道,隨即進入候車大廳。候車大廳呈東西走向,長約387米,寬約147米。站廳南北兩側有兩個“呼吸廣場”,日常為城市多功能公共空間,春運、暑運等高峰期則擴容為臨時候車場所,充分滿足普速客運彈性候車需求。
站&設在地面層,與廣州南站類似,旅客從候車大廳兩旁的進站口乘電梯下到地面層站&上車。建成開通後,廣州白雲站將引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廣湛高鐵、廣清城際等線路。負一層為出站層,旅客乘車抵達白雲站後,將往下一層出站。負一層包括出站大廳和換乘區域(出租車、社會車輛停車場、地鐵換乘、地下進站),其中,西下沉廣場通往地鐵站,負二層為地鐵站廳層,負三層和負四層為地鐵站&層。
廣州白雲站將成為普速、高鐵、城際交通一體化換乘的綜合交通樞紐,逐步承接廣州站和廣州東站的大部分普速旅客列車,為廣州東站和廣州站進行高鐵站改造創造空間和條件,為“高鐵進城”打下先決基礎。
高效便捷、四方通達是白雲站站城融合最突出的優勢。在站房東南、東北、西南和西北方向,運營中心、長途客站、旅游大巴站場、公交站場組成“四角交通核”,構築一體化大交通格局。旅客從周邊配套場站下車後,通過銜接&&最短步行約50米即可進站候車,實現平層對接、無縫換乘。
廣州白雲站是國內首次在鐵路站&上方大規模“造地”的大型站房,“造地”總面積約6.8萬平方米,南北14棟高層塔樓對稱布局,與四角四棟超高層上蓋塔樓“四大金剛”相輔相成,功能上涵蓋辦公、商業、酒店等多種形態,讓南來北往的旅客從奔忙的旅途走向“慢”節奏的城市生活,感受多維城市體驗。
盛世花開,打造廣州城市新地標
廣州白雲站以“雲山珠水,盛世花開”為設計理念,融入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元素。站房整體外觀如一朵盛開的木棉花,站房內裝修設計匠心獨運,將山水花木意象、古都新城底蘊滲透到建築工藝細節當中。從高架候車廳落地燈到站檯燈帶,橙紅色線條與柔和光源相互輝映;從站&扶梯到消防栓鋁板,木棉花元素綻放在站房各個角落。
廣州白雲站高顏值的背後,是多種智能建造技術的應用。據介紹,白雲站建設過程中引領運用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建造技術,創新開發智能集成管理&&,實現全過程虛實互動的數字對稱管理;自主研發鋼結構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對10萬餘根鋼構件的全生命周期內質量可追溯。
在基礎、結構、裝飾裝修各階段,項目部探索應用混凝土施工機器人、焊接機器人、三維掃描機器人等共18款智能機器人,確保工程建設更高效、更安全,成為智能建造在大型站房應用的典型案例。
站房內外花瓣為異型多曲結構造型,彎、折、曲、扭是其最大特點,最大懸挑跨度28米、最大折角接近90度,給站房裝飾裝修施工帶來極大挑戰。建設團隊廣泛應用數字輔助建造技術,全面提升不同建材交叉邊界的精度控制,為工廠定型化加工和現場安裝提供技術支持,使花瓣曲面造型得以完美呈現。
廣州白雲站從設計施工到實體運營,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植入了大量的綠色基因和生態元素。光谷採用天窗+光導管採光系統,將陽光導入高架候車層、站&層直至地下一層,充分利用陽光滿足站房照明需求,一年可節約電力能源約147萬千瓦;光谷拱格柵以雨滴形百葉,優化光線投射方向,全方位形成物理的遮陽效果,有效提高站房空間舒適度;中央金屬屋面將鋪設6600塊光伏組件,總鋪設面積達18500平方米,以“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發電模式,為車站運營提供綠色清潔能源;採用智能監測技術,實時監測並調節燈光、扶梯、中央空調、給排水系統運行情況,實現智能控制和節能運行,可節省運營中40%的功耗。
數説
廣州白雲站總建築面積約45.3萬平方米,站房建築面積14.45萬平方米。
站&設在地面層。候車大廳呈東西走向,長約387米,寬約147米。
站場規模共11&24線,包括高鐵場5&12線、普速場5&10線、城際場1&2線。
目前,廣州地鐵8號線在廣州白雲站地下層設有地鐵石潭站,其中B&&口與換乘通道相連。未來,廣州白雲站還將匯聚廣州地鐵12號線、22號線、24號線和佛山地鐵6號線以及1條預留地鐵線,一共6條地鐵線路。(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慶 通訊員盧輝源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