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閱設置介紹信、學歷門檻……一睹古籍芳容還是難-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3 11/24 09:12:59
來源:金羊網

借閱設置介紹信、學歷門檻……一睹古籍芳容還是難

字體:

圖/國圖中華古籍資源庫內部分數字資源截圖

複製、翻拍費用高,借閱設置介紹信、學歷門檻……

近日,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袁曉明(化名),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需要研究兩種古代文獻,為此他向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古籍館申請了古籍複製服務。根據圖書館要求,袁曉明先後向國圖古籍館繳納了兩次資料複製費,共計899元。他這一經歷在網絡上發布後,引發熱烈討論,古籍閱讀“貴”和“難”的問題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據了解,國內多數圖書館對複製古籍收取一定費用,最高可達100元/葉。此外,古籍網上資源較少、借閱設置門檻、獲取不易等原因也讓閱讀古籍變得困難。為何古籍複製要收費,收取的費用作何用途?如何平衡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問題?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閱讀貴

複製古籍費用不低 多數學生需自費

“對於我們在校學生來説,這算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了。”為了完成畢業論文,袁曉明需要查閱兩種古籍,一種是嘉慶年的詩集刻本,另一種是民國文獻。他&&,雖然他在多家大型圖書館搜尋了嘉慶本的詩集刻本,包括國圖、浙江圖書館和南京圖書館等,但只有國圖擁有這本書。至於民國文獻,儘管上海圖書館也有,但袁曉明前去時被告知因損壞不能供讀者翻閱。

閱讀古籍後,如果希望留下副本,可以選擇手工抄錄或者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複製服務。複製方法包括複印、掃描和拍照等。部分允許對古籍複製的圖書館會根據不同因素收取一定的費用。國圖收取掃描資料費,費用範圍在5-15元/拍之間,其中清代古籍每拍8元,民國文獻每拍5元。為了完成畢業論文,袁曉明最終只能接受國圖提供的費用報價,共計899元。目前,國圖暫時沒有針對學生群體的優惠政策。

袁曉明身邊的師生都交過多筆複製費。“我們古代文史相關專業,只要收集文獻,就要通過圖書館的渠道去複製。”由於複製費用可以開發票,老師能通過報銷減輕一部分負擔,而學生在很多情況下只好選擇自費。

和國圖一樣,國內多數圖書館對複製古籍收取一定費用。上海圖書館除收取複製費外,還根據古籍的稀有程度和年代等因素,收取文獻保護費從1元/拍到100元/拍不等。南京圖書館的古籍複製費用標準也根據古籍的珍稀程度和年代有所不同,從4元/葉到90元/葉不等。南京圖書館還提供了替代品複製服務,例如數字化掃描和縮微膠片,只需支付1元/葉。但也有圖書館不提供複製服務,如廣州圖書館明確規定古籍文獻不可複印、掃描。

禁止個人翻拍古籍 多數讀者難理解

為何古籍複製要收費,收取的費用作何用途?國圖方面&&,古籍複製的費用取決於折舊程度和用途等因素,具體價格根據書目和索書號來核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提高古籍使用費一方面是為了分擔古籍維護成本,另一方面是為了設置門檻,減少讀者頻繁使用古籍的情況。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的收費項目主要分為制度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兩大類。制度性收費包括辦證押金、補辦證的工本費等,而經營服務性收費包括文獻複製、數據加工、場地與設施出租、文創銷售等。公開資料顯示,國圖2022年事業收入 10582.44萬元,包括了複印費、資料費、檢索費等。

然而,這些複製費用收入去向不夠透明,導致讀者與圖書館之間出現了一些矛盾。袁曉明的遭遇在微博上發布後,評論轉發數已經過萬,多位網友“哭訴”自己在國圖的遭遇。網友小朱説,他工作時要剪一個關於香港“小甜甜”的遺産案影片,需要用到《大公報》等相關報道來填充畫面,“當時在國圖查到了,但複印一張要60元,翻拍一張50元,一共要好幾千元。後來問了北大圖書館,拍一張大概2元,最後300元解決了。”

此外,有讀者&&國圖明令禁止讀者對古籍拍照。許多讀者&&不理解,“這明明是最方便的方法”。甚至有人懷疑禁止拍照是為了讓讀者支付複製費。對此,國圖方面&&,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對古籍造成傷害,目前他們主要採用掃描方式複製古籍,“這是對古籍傷害最小的方法。”儲朝暉解釋,拍照本身不會對古籍造成傷害,但是拍照過程中可能會對古籍進行翻動、擺設,産生一定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關於翻拍古籍一事,不同圖書館也有不同的規定。例如,廣州圖書館不允許複印或掃描,但在科研目的下可以少量拍照;中山大學圖書館則允許使用冷光源拍照,但禁止使用閃光燈。

閱讀難

古籍網上資源少 借閱門檻有限制

除了複製價格貴,很多人還遭遇閱讀古籍難的問題。由於古籍的稀缺性及不可複製性,多家圖書館對古籍閱覽設置了一定的門檻。

早在30年前,儲朝暉曾遇到過古籍閱讀難的問題。1988年,他在研究陶行知時,需要查閱1911年至1949年間的教育報刊和書籍資料,但圖書館無法提供早期資料,導致了研究困難。“有時我們等了一個上午,只拿到一點東西。”儲朝暉説。

如今,閱讀古籍相對容易,國內許多圖書館均提供古籍借閱服務,但由於大多設置了門檻,一部分人望而卻步。一名讀者告訴記者,向南京圖書館借閱古籍時最好備有介紹信;北京大學圖書館要求校外學生攜帶學生證、身份證以及介紹信辦理臨時閱覽證,外校學生一天最多只能借閱3本古籍,而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對於古籍的借閱有學歷門檻,只向博士及以上學歷的讀者開放善本,對於普通古籍則只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讀者開放。

“中國的古籍網上資源發布少,獲取不易。”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曾撰文揭示了國內古籍的現狀。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統計發現,中國境內現存古籍5000萬冊,但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只有13萬部。

近年來,國圖率先將館藏部分古籍相關數據庫資源開放,讀者可以實現自由閱覽。國圖擁有古籍15萬部,通過全彩影像數字化和縮微膠卷轉化影像方式建設,從2016年9月28日起陸續在線發布,目前已發布2萬餘部,數字化比例不到20%。

“雖然以國圖為代表的圖書館做了很多電子書和數據庫,但我覺得這個比例遠遠不夠。”袁同學説,自己想要查找的兩本文獻就不在數據庫裏。

既要保護好 也要利用好

根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數據,中國境內現存古籍數量高達5000萬冊,令人擔憂的是,其中約有1/3 的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問題,包括原裝郵結構解體、紙張老化、糟朽、絮化、粘連等。因此,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來保護這些寶貴的古籍遺産。

儲朝暉指出,對於古籍,平衡“保護”和“利用”是關鍵,這兩者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聯,“如果古籍長期不被翻閱和利用,那麼它的保存價值也就降低了,只有經常被翻閱和利用,才是它保存價值提升的關鍵。”

儲朝暉進一步&&,古籍保護需要提高圖書館等相關機構的專業水平,同時也需要鼓勵“多主體參與”。“有些圖書館由於保存了大量古籍,難以有效地保護所有古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古籍的充分利用。與此同時,一些個人收藏家由於對古籍懷有特殊的喜好,通常會精心保存古籍,使得古籍保存的時間更長。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籍事業,鼓勵古籍存藏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古籍資源服務,提高古籍資源的開放共享水平,以激發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活力。

編者注

“葉”是古籍特有的數量詞。古代紙張多為單面印刷,書冊由一張張刷印好的紙折疊裝訂而成,因其表現形態為筒子葉,一張筒子葉稱為“一葉”,相當於現代書籍一張紙的正背兩面。在談論傳統古籍時,一般依照傳統説法稱為“書葉”。文中的另一計量單位“拍”指翻拍或複印的“一葉”。(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清峣 實習生 董宣辰)

【糾錯】 【責任編輯:魏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