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走在粵西的高州市鄉村間,煦陽下穿越田野碧水的風和暖如春,果園茶圃依然濃綠淡翠。這裡的鄉村,每天都發生着新故事,讓人在生態宜居之綠中,感受到文明新風之美。
【新風一】種婚樹大過擺喜酒
“我家大孫子健康平安出生,小兒子也成功訂婚,喜事連連!”日前,高州市鎮江鎮的黃姨訂購了20棵風鈴花,帶上家人到鎮上的“喜事林”裏種下幸福樹。
十年前,鎮江鎮便大力倡導“有喜事來種樹”活動,僅近五年,鎮裏專辟的“喜事林”便種下逾6萬株喜樹。這一風氣迅速傳遍了全市。“種婚樹大過擺喜酒!”11月12日,在鎮江西山文化廣場附近的“喜樹林”裏,一對身穿禮服的新人邊種結婚紀念樹邊讓人攝像記錄。“豪華婚宴的龍蝦鮑魚,不到24小時就化為塵土;而婚樹會造福幾代人,我們老了後,帶着孫子在婚樹前看種樹時的視頻,多有意義!”新郎如此説。
森林覆蓋率達63.7%的高州,通過倡導“喜事林”等模式的義務植樹,近年來增植樹木逾350萬株,綠、美同增,幾百個美輪美奐的鄉村公園遍佈各鎮街,“城裏人到村裏(公園)談戀愛”成為常態。
【新風二】農家茶藝更自信
11月13日,新垌鎮連片茶山下,中心小學的學生聚精會神地上着茶藝課。從採摘到制茶,再到沏茶待客,別開生面。“我們小時候父輩叫我們給抽煙的客人點水煙筒,現在的孩子學的是茶藝待客。”隨行的一位新垌籍教師感慨,據他介紹,近年來當地過半農家形成了日常品茶的習慣,以産茶聞名的新垌農戶,常邀客商品茶談農特産買賣,沏茶待客也成了農家孩子實用的生活技能。“喝茶既健康又能擴大朋友圈,現在鄉親們都愛過‘多喝茶少喝酒’的日子。”新垌茶農老李對記者説。
新垌是廣東傳統名茶原産地,獨特的荔枝柴焙制工藝傳統,産生“挂杯斥油”和“芝麻香嚼”特徵,被視為中國茶文化的一枝齊奇花。茶藝班的學生小張成功演示了“挂杯斥油”後,&&對家鄉的茶感到自豪。同樣充滿自豪感的還有在長坡鎮參加木刻畫創作班的農家孩子,經過套色拓印後,一幅幅反映家鄉女英雄冼太夫人故事的紙本版畫躍然紙上。在這群長坡中學木刻畫孩子的眼裏,他們傳承着先人的驕傲。在國內民間木刻版畫中,高州、澄海、和山西昔陽的農家畫並稱最佳。
茶園採茶是高州新垌鎮中心小學學生茶藝課裏的一個重要內容。(劉海文 攝)
【新風三】鄉村開課又開庭
由省高院和中遠海運散運公司幹部組成的駐新垌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隊員告訴記者,除生産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外,村民對農技、電商、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日俱增。工作隊為此組織了茶藝等實用技術課程,並在校園多次舉行“模擬法庭”活動。結果,不但孩子很感興趣,連家長也要求觀摩。
鄉村開庭又開課,再學習和法治熏陶,現正成為高州建設新村風的重要手段。去年以來,高州市金山街道試點率先推行“(法)庭(司法)所共建”多元解紛新模式,對於輕微傷害、鄰里關係、婚姻家庭、損害賠償等糾紛,依託司法惠民服務中心&&,發揮基層法庭的專業優勢和司法所、派出所的調解優勢,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第一環節,不但提升了法庭的結案率,專業的調解全過程更被村民視為可現場學法的“開庭”。這一模式現已在高州市28個鎮街全面推行。
當日,根子鎮柏橋村古荔枝園濃蔭下,告示牌醒目張貼着柏橋課堂的排課預告。不少駕電動車路過的村民用手機拍下排課表並轉發。在柏橋課堂,上課不但已成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茂名市及各縣域鄉村振興幹部培訓工作技能的重要歷程。一位從信宜到此上課的村幹部&&,深刻全面理解相關理論和政策,打開了他對村子未來發展規劃的眼界,“産業興旺是‘金’,生態宜居是‘綠’,鄉風文明是‘美’,三者相融,才能美美與共,奔向現代化。”
【新風四】“零禮金”已成鄉風品牌
農家開課又開庭,潛移默化地改變着鄉風。在根子鎮村民張伯家,因孩子結婚而收到親友送來的紅包,被張伯接過後,在紅包的邊沿輕輕地撕掉一個角便再交還親友,“情意心領了!”張伯笑迎賓客。這樣的習俗在根子鎮柏橋村及周邊村莊是一直延續的,而且,“零彩禮”也成了這些村莊在當地的馳名“品牌”。果農都説,在根子鎮有三多,一是“規矩”多,村村制定村民自覺遵守的村規民約;二是“語言多”,全國各地前來&&荔枝等農特産的客商及貨運司機,飯桌前南腔北調是常態,聽不懂幾種方言都不好意思自稱根子人;三是“網紅”多,常年對農特産進行電商帶貨,村村都催生多才多藝的“網紅”,春節期間,各村“網紅”紛紛登&“村晚”,氣氛熱烈。
【新風五】耍脾氣不如鼓腰包
高州鄉村群眾的理念變化,為更大範圍配置資源夯實了基礎。
“腰包要鼓,脾氣要小,才能更好發展”。當日傍晚,石鼓鎮大王嶺村和東岸山村村民在連接兩村的連心橋旁,向記者講述兩村睦鄰守望同發展的新故事。
兩村一河之隔,相距不到10米。因過去兩村矛盾糾紛多,兩年前還處於“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大王嶺村有文旅資源優勢,東岸山村有連片土地、精品種植優勢,如把脾氣減小,大可實現“腰包共鼓”。在鎮黨委引導下,借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帶的東風建起了連接兩村的“連心橋”“連心亭”,實現兩地資源互通、治理聯動。
由兩村幹部聯合成立聯村共建小組,制定聯村共建機制、議事制度和統一的村規民約。聯村共建小組常在“連心亭”開會研究討論,聯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産業聯動。兩村村道通“連心橋”形成全長4.3公里的“連心路”,把沿線産業基地、景點、景區串珠成鏈,建成觀光農業帶,實現經濟賬和平安賬共贏。
記者:關家玉 通訊員:陳慶高、李佰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