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乳源瑤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11月13日(農曆十月初一),乳源縣在乳源盤王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獨具瑤族特色的十月朝“拜盤王”祭祀活動。本地瑤族居民及海外瑤族同胞盛裝出席齊聚於此,共祭瑤族始祖盤王。
國家級非遺再次“出圈”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瑤胞們告訴記者,盤王是瑤族的祖先——盤護。相傳遠古時期,高王和評王爭奪天下,盤護出征戰勝高王后,從此天下太平,後來評王封他為盤王,並賜三公主予其為妻,夫妻二人共生下六男六女,評王賜予12姓氏(盤趙鄧馮黃李唐包沈雷胡周),這就是瑤人12姓氏的由來。
以“盤王”為象徵的信仰、習俗、藝術等都是瑤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盤王勇敢、堅韌、博愛、善良、勤勞的民族精神。農曆的十月初一是乳源的“十月朝”節,瑤族利用秋冬舉辦拜盤王儀式。十月朝這一天是瑤族人民一年之中重要的節日之一,二月“封鳥嘴”開耕,十月“開鳥嘴”收成,是慶豐收的日子,現今也成為感恩祭祀始祖盤王、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的重大節日。
當天他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舉行祭祖儀式,展示本地瑤族獨特的傳統拜王民俗、瑤繡服飾,長桌宴等文化藝術盛宴,形成乳源瑤族獨具風情的傳統盛大節日。這都在表達他們對瑤族始祖盤王的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如今“瑤族盤王節”“瑤族民歌”都已經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當天,瑤民們擊響的長鼓是瑤族人的吉祥鼓,是開山鼓,瑤族魂的象徵。乳源瑤族長鼓穿插了八角花圖紋,是乳源過山瑤的服飾主要圖紋,也是全國各地過山瑤服飾中的圖紋,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盤王節的節徽。
兩千歲“過山瑤反面刺繡”重獲“新生”
在現場,瑤胞們身穿一件件精緻的節日盛裝,那便是有着兩千年歷史的神秘“反面繡”。記者隨後走訪瑤寨,只見數名瑤族女子,圍坐在緩緩轉動着的巨大水車旁,幾雙巧手飛針走線,一絲彩線靈活地在粗糙的織布上下穿刺,一個精美的吉祥圖案漸漸躍然布上。她們使用的刺繡技法,和中國幾乎所有刺繡方式都不同,那是在大山深處流傳有兩千年之久的神秘“過山瑤反面刺繡”。
瑤民喜歡用精美的刺繡來裝飾自己的生活,獨特古老的刺繡技法,象形、寫意融於一體的精美圖案,口耳相傳的傳承模式,令“過山瑤反面刺繡”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紗,千百年來鮮為大山之外的人們所知。
實際上,瑤族刺繡歷史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瑤族便已知用木皮製作服飾。早在漢代,史料對瑤族刺繡已有記載。流傳的始祖盤瓠傳説中就有記載瑤人刺繡。《後漢書》記載華南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衣斑斕”。隋唐時期已出現瑤族繡花裙。宋代瑤族刺繡技藝十分純熟,明末清初已達鼎盛。
但在崇山峻嶺環繞的粵北瑤山深處,“反面繡”卻曾經是每一位瑤家姑娘自小便必須掌握的技能。按照瑤家習俗,年輕女孩戀愛時送給心上人的最珍貴禮物就是一條親手繡的手帕或者頭巾,所以有“女孩子不學刺繡,長大後難嫁人”的説法。
“過山瑤反面刺繡”最大的特點在於從反面繡,不看正面;繡時不用畫底稿,先用黑白線依布紋繡出方格,然後於各格中配入基本圖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圖案構成主要內容,用以構成全幅花紋的基本圖案是定型的;線條無弧線,角度有嚴格限制;花紋顏色有紅綠黃黑白五種。
如今,一度瀕臨失傳的瑤繡,有了年輕的接班人;曾經口耳相傳的古老技法,有了通俗易懂的普及教材。目前,乳源瑤族服飾主要分為3個流派,其中以必背鎮、游溪鎮(中心洞、大村、楊梅浪一帶)、東坪鎮茶坪村為代表的深山瑤流派最為古樸素雅,瑤韻盎然,體現了原生態瑤族文化的莊重之美。以原柳坑鎮地區為代表的流派具有深山瑤文化向淺山瑤文化演變的特徵,體現出簡約之美。以東坪鎮新村村委、東田村委等為代表的流派則體現了瑤族文化與客家文化的深度交融特徵,反映了瑤族服飾從習俗需要到審美需要,從單一文化形態到多元文化交互共生的歷史演變。
近年來,乳源大力實施非遺文創孵化創新項目,精心打造格調鮮明、風情濃郁的非遺文創街區——“瑤街”,建設非遺文創孵化基地,成立非遺文創産業促進會,與文化企業、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工匠、現代設計師深度合作,研發和推廣以瑤繡為特色元素的優質文創産品200餘款,並推動非遺文創産品進景區、進酒店、進民宿、進機場、進驛站、進社區、進商超,進一步形成文旅新業態,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展出來”“銷出去”,努力把非遺文創打造為最具乳源特色的旅游手信之一。
文、圖/記者:卜瑜 通訊員:賴南坡、歐玉龍、鐘華
視頻/記者:卜瑜 通訊員: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