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零工”背後,精細化服務迎來大考|人力資源服務業行業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廣東 > 正文
2023 11/19 20:46:18
來源:南方網

2億“零工”背後,精細化服務迎來大考|人力資源服務業行業觀察

字體:

  精細化正成為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巨大的市場規模,呼喚更精細化的人力資源服務。

  靈活用工新業態正在崛起

  時間靈活、收入不錯、職業新奇……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做起文案寫手、網絡主播、視頻UP主、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零工經濟新業態正在崛起。

  “我的主業是電商運營,零工是拍自媒體,我覺得零工就是主業之餘做一些自己想嘗試的工作、想學習的領域。”廣州市民曾某告訴記者。

  類似這樣從事新業態職業的人已經越來越多,《2022中國零工經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一線城市的靈活用工佔比達到25.6%,到2036年或達4億人左右。如此大的就業比重為靈活用工發展提供堅實供方基礎,也滿足龐大年輕群體的發展需求。

  靈活用工這一新業態,是就業者的需求,更是用人單位的需求。深圳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的負責人&&,零工模式既達成公司用工需求,又能為公司節約20%-30%成本,目前20%左右的員工都屬於靈活用工的方式。

  用人單位季節性、臨時性、零散性訂單的出現,催生了越來越多分工精細的崗位。那麼,如何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有效匹配,成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這背後,就需要人力資源服務業通過專業化的耕耘,不斷做精、做細、做透市場。

  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布局新賽道

  靈活用工新業態的崛起,也引導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相關業務的發展趨勢。近年來,科銳國際、萬寶盛華和人瑞人才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靈活用工業務佔比逐年上升,比重均超過70%。

  面對日益高漲的市場需求和火熱的商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數字化技術升級和平台改造,加快提升精準服務能力。以廣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例,今年9月正式推出零工數字化管理産品,包含了招聘雲、監管雲、發薪雲三個板塊,實現靈活就業與用工一體化服務與管理。

  “所有的服務是基於線上完成的,交付的成功率、客戶的反饋好評率等,我們平台利用大數據自動統計出來。下次我們給用人單位派單時,可以實現進行智能化匹配。”深圳一覽業問平台副總裁薛泉源説。

  在數字化生態的加持下,零工行業規模迅速增長,一些提供零工的平台每天發布近千個崗位信息,日活躍度達到1萬多人次。

  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和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顯示,相比傳統就業,新型靈活就業的求職者在智聯招聘上投遞了更多的簡歷,近半數的人在20天內就可以找到工作。

  除了傳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局之外,新型服務商也開始嶄露頭角。如與美團、餓了麼、滴滴達成業務合作,並於2020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趣活,布局快速對接、精準服務新賽道:除餐飲物流配送外,還提供網約車司機、家政保潔、共享單車運維等場景的勞動力服務。

  

  深圳市寶安區新動能零工市場服務新職業展示。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供圖。

  零工經濟下半場“精益求精”

  據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聯合北京字節跳動公共政策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介紹,互聯網零工經濟已經實現了由體力到腦力、由低端到高端的轉變,知識、創意、技能等要素愈發重要。抖音是知識型零工經濟的典型代表,2022年抖音日活躍用戶超過6億,有近630萬名創作者從抖音獲得收入。

  精細化服務在零工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從業者與需求者之間有效匹配。但隨着零工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從業者與需求者不斷增多,也倒逼平台匹配機制以及匹配效率提升。

  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零工經濟專委會主任、身邊雲創始人馬洪亮看來,儘管零工經濟呈現出蓬勃的生機,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着不少問題。比如低技能的零工職業認同感比較低,缺乏長遠的職業規劃,同時還要面臨勞務雙方的信息不對等、信任不足、交易效率低下等問題。

  有業內人士&&,圍繞零工經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該為用工雙方以及更多的參與主體提供全流程、全鏈條精細化服務。

  廣州白雲機場綜合管理部經理王振考認為,在建立靈活用工接單平台之前,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工作任務庫和勞務服務商庫,形成更為完善的靈活用工制度,實現人才效能最大化。

  “建立第三方技能培訓機構,針對性為零工從業者提供技能培訓場所,為零工從業者提供更多機會。”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師李明雋建議政府聯合技術類院校開辦更多技術培訓,鼓勵零工從業者提高個人能力,儲備人力資源。

  實際上,相關政策的春風早已吹起:自2020年起,《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及多個中央部委聯合發布政策措施,為靈活就業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據初步估算,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在2000萬人左右,為推動這一就業新方隊有序發展,廣東陸續&&了《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廣東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若干措施》等,搭建起對靈活就業的支持體系。

  不容回避的是,具備新業態特徵的這一群體在公共服務的公平獲取方面仍存在困難。“發展經濟,降低用工成本和探索包括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險在內、不同檔次的保障水平,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對人力資源服務如何更專業、更精細、更規範發展提出了新方向。

  出品人:侯小軍

  統籌:胡智勇

  策劃:劉麗君 李琳

  執行:何靜文 門麗麗 吳詩航 張琛平 覃玲 伍超賢 譚竹蕓 吳依妮 趙勝豪

  文字:覃玲

【糾錯】 【責任編輯:李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