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實錄:
問題一:老年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嗎?
潘琦:老年人,國際上通常定義為65歲及以上的人群,無論是在65歲以前罹患糖尿病延續至65歲之後,還是65歲以後新出現糖尿病,均為老年糖尿病。2017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60~69歲的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28.8%,≥70歲的老人中患病率達31.8%,並且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數量約3 550萬,且呈現上升趨勢。隨着機體老化,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生。同時,隨着年齡增長,胰島本身也會出現老化,導致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下降,血糖隨之升高,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遞增。
問題二:老年糖尿病有什麼特殊性?
潘琦:多數老年患者並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相比其他年齡段的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慢性併發癥多,伴發症常見,易發生低血糖且對低血糖耐受差。隨着年齡增長,老年患者的視力、認知能力、行動能力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發生“老年綜合徵”,包括同時使用多種藥物、認知障礙、尿失禁、跌倒、持續性疼痛等。此外,在生活方式上,營養不良、餐後血糖升高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見。
問題三: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制定控糖目標?
潘琦:由於老年人對低血糖的耐受性低,嚴格的血糖控制將導致低血糖風險升高,因此,對於整體而言,老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較一般成年人更寬鬆。而同樣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標也需要個體化。從65歲相對年輕的老年人到80歲以上的老老年,身體、精神狀態不一樣,血糖控制目標也不一樣。在老年糖尿病指南中,建議根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綜合狀態以及使用的降糖藥類型進行分層制定血糖目標,健康綜合徵狀態好且使用的降糖藥低血糖風險較低的老年人血糖目標可以嚴格一些,而健康綜合徵狀態差且使用的降糖藥低血糖風險較高的老年人血糖目標最為寬鬆,具體的血糖控制目標值需到醫院就診請內分科醫生協助評估後制定。對於大多數老年糖尿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在8.3 mmol/L以下,餐後2 h血糖控制在11.4 mmol/L以下較為理想。同時要避免血糖低於3.9 mmol/L的情況發生。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標,對於大多數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紅蛋白建議控制在7.0%~8.5%。隨着持續葡萄糖監測手段的普及,對於大多數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議以全天50%以上的時間將血糖控制在3.9~10.0 mmol/L作為目標。
問題四:老年患者如何避免發生低血糖?
潘琦: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的危害大,低血糖會引起血糖波動,使控制困難,會誘發心腦血管事件及猝死,此外低血糖還會增加慢性併發癥的發生風險,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一步。
那麼該如何預防低血糖呢?
①糖尿病患者應隨身攜帶一些水果糖,餅乾等食品。
②飲食上應該少食多餐;均衡飲食,各種食物都要吃一些,不能偏食;每天要嚴格限制單糖類食物的攝入量,盡量少吃精製及加工産品;增加高纖維飲食,高纖維的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的濃度。
③避免過量運動,運動量增加時應額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進食減少或有嘔吐、腹瀉時應及時進行相關處理。
④避免過量飲酒以及空腹飲酒。
⑤避免過量使用降糖藥物和胰島素,頻繁發生低血糖應至醫院調整治療方案;注意可引起低血糖的藥物主要有胰島素、磺類、非磺類胰島素促泌劑。
⑥規律監測血糖,在治療方案變化、飲食運動量改變等情況下應該加測血糖。
⑦胰島素用量大者,一定要按時進餐,特別是午餐,若早飯前注射混合胰島素,除按時進餐外,晚上睡前一定要加餐。
⑧及時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若能提前知道當天某頓飯後體力活動比平時增多,應把該頓飯前胰島素的劑量減少;如事先不知道,可在活動時臨時加餐。每天的體力活動要有規律,這不僅對糖尿病的恢復有益處,而且也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⑨如果發現白天尿量多,尿糖多時,夜間常發生低血糖時,應檢查注射部位是否吸收不良而引起,改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