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已至,廣州未來幾日氣溫將逐步降低
“最晚入秋”紀錄會被刷新嗎?
11月11日,廣州陰雨連綿,市民撐傘出行。
11月9日是廣州的常年入秋時間。不過,今年廣州入秋可能還得等等。
據廣州市氣象&11月11日16時發布的天氣預報,未來幾天廣州氣溫將逐步走低,到13日預計16至22攝氏度,到18日最低溫度可能跌至14攝氏度。
從4月11日廣州入夏開始,這個夏季已持續超過213天。如果未來幾日的南下冷空氣仍不夠給力,我們很可能見證廣州的“最晚入秋”。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超級夏天”將越來越常見
11月8日是立冬,我國部分地區已經迎來今年第一場大雪,而廣東還處於“燜蒸模式”,溫度停留在26攝氏度左右。
東北大地雪花飄揚,戶外積雪明顯,讓“嗜雪”的南方人略顯寂寞。廣東何時才能入秋?
實際上,11月初這波寒潮本來有帶領廣東入秋的潛力,但其主力被東北的一個炸彈氣旋(與颶風類似的低氣壓系統)“打包帶走”。南下的路只走了一半,對四川、重慶、雲南以及華南地區影響不大。
根據《氣候季節劃分》標準,連續5日的5日滑動平均氣溫(指從某一天往前追溯5天的平均氣溫)大於22攝氏度為夏季起始日。根據此標準,廣州於今年4月11日正式入夏,截至11月10日,這個夏天已經持續200余天,超過廣州平均夏季長度。
11月10日左右起,廣東的冷空氣再次“補貨”,全省可能明顯感覺到秋意。不過,這波相對較弱的冷空氣能否讓廣東達到入秋標準,即連續5日的滑動平均氣溫低於22攝氏度,還是未知數。
據廣州天氣微博,廣州常年入秋時間為11月9日,2009至2022年中僅有3年晚於這個時間。如果未來幾天的冷空氣“不給力”,廣州有可能刷新“最晚入秋”的紀錄。
這樣的超級夏天是否會越來越常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春在給出了肯定答案。
王春在團隊發表在《氣候動力學》上的研究顯示,如果不採取措施有效減緩全球變暖,人類將會面對越來越炎熱、越來越長的夏季。在高排放情境下,預計到2100年整個北半球的平均夏季長度大概是2014年的1.5倍,全球都將有200多天處於炎熱夏天。
今年或是“史上最熱”一年
11月8日,歐洲權威氣象組織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在一份聲明中説,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為15.3攝氏度,打破2019年創下的“最熱10月”紀錄。按照該中心副局長薩曼莎·伯吉斯的説法,今年10月氣溫“非常極端”異常。
今年7月人類剛剛經歷了“最熱一週”——7月3日至9日,是自1979年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一週,全球平均氣溫達到了17.23攝氏度。
今年的7月、8月、9月,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熱的,10月的氣溫再破紀錄,意味着2023年“幾乎確定”將取代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一年。
當然,這裡的“史上最熱”只是指人類有氣候記錄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上一次出現這種高溫,可能要追溯到約12萬年前的艾木間冰期。
12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早期智人在地球上數量不多,而尼安德特人(一種已滅絕的古人類)在亞歐大陸則是主導性的物種。氣候變化,可能是改變地球統治物種的重要因素。
環球同此涼熱。位於美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氣候中心”發現,今年內全球200個城市遭到連續極端高溫的襲擊。
今年7月31日至8月21日期間,美國休斯敦出現了連續22天的極端高溫,緊隨其後的是美國新奧爾良以及印尼的雅加達、唐格朗,極端高溫持續17天。
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今年9月1日至11月1日全國平均氣溫15攝氏度,較常年同期偏高1.4攝氏度,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
國家氣候中心11月11日宣布,根據最新監測,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並將持續到明年春季。結合已發生的天氣實況和氣候預測,預計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打破2016年最暖年紀錄。
北半球即將入冬,但這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冬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數值模式顯示,2023—2024年的冬季有較大可能性偏暖。這可能與冷空氣的活動受到厄爾尼諾等因素的影響有關。
“一般情況下,在厄爾尼諾發展年份,我國入冬較晚,較易出現暖冬,雪線也偏北。”王春在也認為,我國近期平均氣溫升高和厄爾尼諾現象有密切的&&。但他同時&&,厄爾尼諾現象並不是決定我國冬季氣溫的唯一因素。
近些年,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3倍,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
王春在解釋,通常情況下,北極渦旋類似一個圓環,能夠“兜”住極渦內的冷空氣,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渦旋減弱,“兜”不住極渦內的冷空氣,導致冷空氣分裂南下,使西伯利亞地區、我國東北地區氣溫明顯降低。
“北極增溫目前被認為是北半球近些年發生極寒天氣的一個重要原因。”王春在説,“今冬是否‘暖冬’目前還不能下結論,即便是暖冬,我國北部也有可能出現局部的極端寒流。”
南極海冰面積刷新同期新低
近年來被冠以“極端”名字的天氣事件發生得愈發頻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介紹,今年除了全球氣溫升幅創紀錄外,全球海洋升溫也大幅度突破了歷史紀錄。從3月底開始,厄爾尼諾型海溫升高逐漸出現,全球海表溫度迅速上升,對地球兩極的海冰造成持續影響,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
魏科介紹,9月19日,北極海冰範圍僅為424萬平方千米,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1/3。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從5月初開始,幾乎每天的南極海冰面積都在刷新同期新低。到11月1日,南極海冰面積為1570萬平方千米,低於1986年的1648萬平方千米這一歷史同期最低紀錄。
“冰凍圈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關鍵子系統,其面積變化能調控進入地球系統的太陽輻射。”魏科將兩極冰雪在夏季消融、在冬季面積增長的動態變化比喻為地球的“心跳”,“冰雪面積持續減少,會直接影響整個地球氣候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不穩定的地球環境,讓天氣事件更顯兇猛。
王春在介紹,根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大氣濕度就會增加約7%。全球變暖使得大氣能夠攜帶的水分增加,把小雨變成中雨、中雨變成大雨。
另一方面,厄爾尼諾形成的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將來自熱帶的暖濕水汽向我國南方輸送,使我國南方地區降水偏多。
王春在認為,正是在熱力和動力的聯合作用下,我國近期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9月,颱風“海葵”滯留東南沿海,深圳、香港降下破歷史紀錄的特大暴雨,所幸沒有造成嚴重影響。
在遙遠的非洲,處於熱帶沙漠氣候的利比亞,一天下了幾乎10年的雨水量,平時幾乎無水的德爾納河瞬間氾濫,連續摧毀上游的水庫大壩,幾乎將近10萬人口的海濱城市德爾納從地圖上抹去;
10月,本該讓我國北部降溫的一股冷空氣,被厄爾尼諾形成的西北太平洋反氣旋輸送到日本群島附近,引起日本多地遭遇雨夾雪、冰雹等極端強對流天氣;
11月起,冬季風暴襲擊歐洲多地,法國拉茲角最大陣風強度達到時速207公里,大風掀起屋頂,供電和交通中斷;在意大利中北部的托斯卡納大區,3小時內的降雨量超過200毫米,達到50年一遇級別,暴雨引發洪災,已導致多人死亡……
“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從側面證明全球變暖確實在發生,而且密切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王春在&&,公眾應全面響應國家政策,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到綠色出行;當極端天氣來臨,一定要關注有關部門的暴雨、暴雪等預警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同時要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儲存物資。(卞德龍 張志超 鐘志輝 董天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