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0月26日電(陳凱星 葉前 黃玫 胡拿雲)山水清遠,嶺南綠都。清遠作為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農業資源豐富,背靠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十年間,廣東下功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自2019年12月廣東廣清接合片區入選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名單以來,“廣清一體化”持續推進,不斷擦亮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破題之鑰”。
樣板區“打樣” 打造五大百億級農業産業
迎着朝露,清遠英德連樟村村民陸奕和騎着三輪車,帶上砍刀、背着背簍,前往後山一片茂密的竹林中,采收麻竹筍。采收結束後,陸奕和將滿車的麻竹筍運往附近的加工廠進行二次加工,一排排的貨車再將筍製品運往全國各地。
位於粵北山區的英德被稱為“麻竹筍之鄉”。每年7月到10月,都是麻竹筍收穫的季節,在連樟村大大小小的麻竹筍加工廠內,村民陸續來到這裡,拉着他們剛剛採摘的麻竹筍,搬運、稱重、結算,廠房內格外忙碌。“我今天總共採了265斤麻竹筍,現在一斤能賣到1.65塊,一天的賣筍收入能達到400多塊。”陸奕和説。
廣東省清遠英德連江口鎮連樟村地處粵北山區,曾被稱為“大瘴之地”。2019年12月,英德市連樟樣板區作為廣清接合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全力推進黨建引領、交通先行、産業帶動、文旅農旅融合、環境提升等五大專項工作,不斷為全省、全國提供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城鄉融合發展新經驗。
如今,在連樟村內小河流水潺潺,寬闊的柏油路上車流不息,家家戶戶修建起新村舍,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大棚內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水果,連樟村已從昔日的貧困村蛻變為鄉村振興“樣板村”。
連樟村村民陸建國一早來到現代農業産業園大棚內,為這裡的蔬菜水果枝芽進行修理。與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不同,産業園內收成不僅産量高、工作強度小,而且收入也在穩定提升。
“我之前免費去海南學習了一個月關於作物播種、采收和作物分解的課程,回來後每天主要管理大棚內的番茄和蜜瓜等水果作物,保證它們能健康成長。” 陸建國説。
談到最近幾年村子的改變,陸建國向記者&&,居住環境、道路交通、電話通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村口每天都有好多人跳起了廣場舞。我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就達到了七八萬,平時家裏種點水稻、麻竹筍,日子已經越過越紅火了。”
連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陸飛紅説:“連樟村緊跟改革的步伐,從農村環境的改善、産業發展上下功夫,讓村民充分享受到深化改革的紅利,也能讓我們的村集體不斷壯大,更好地服務群眾,從而促進組織振興。”
自今年以來,清遠以打造“清遠五大百億級農業産業”為主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着力打造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清遠絲苗米、西牛麻竹筍5個優勢特色農業産業,加快引龍頭、塑品牌、定標準、延鏈條、聯市場,着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探索農業産業振興的“清遠方案”。
推動“廣清一體化” 破解城鄉高質量發展難題
在廣州和清遠的交界處,曾是貧瘠之地。經過10年的發展,這裡已經成為智能家居、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美粧等産業發展的集聚地,廣清接合片區成為大灣區産業轉移的主戰場、首選地。
自《廣清一體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頒佈以來,廣州、清遠兩市以市場主導為基礎,有效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深挖兩市産業互補優勢,構建深度對接的完整産業鏈條,探索“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前端+清遠後&”“廣州研發+清遠製造”“廣州孵化+清遠産業化”等合作共建模式,深入推動廣清一體化産業協作。
在清遠歐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打包各類家居木板,一排排機械臂精準地挪動、切割木板,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傢具的智能製造。“清遠是我們全國最大的生産基地,主要負責製造和交付,而研發和銷售在廣州總部進行,這樣既減少了成本,也擴大了市場。” 清遠歐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鐘菠説。
去年12月份以來,清遠市搶抓廣州紡織服裝産業有序轉移機遇,跟進廣州中大紡織服裝商圈産業有序轉移工作,集中全市的力量和資源,承接珠三角産業有序轉移。截至8月,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累計達成意向入駐企業8949家,落地項目460個。
近年來,清遠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落戶城鎮限制,探索推動廣清接合片區居住證互認;《土地經營權證》抵押融資均實現從“0”到“1”的突破,先行探索併發放《土地經營權證》抵押貸款300萬元,有力推動農村“資産”向“資金”轉變……廣清接合片區不斷創新實施多項改革舉措,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新&階。
“清遠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作為主要着力點,積極搶抓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重大改革機遇,大力破解阻礙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清遠市委副書記翟雪梅説。
着眼文旅 以城鄉融合打造“大灣區後花園”
清遠是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連綿的山脈與北江、連江交匯聯袂,奇峰險峻的高山峽谷、碧波蕩漾的湖泊溫泉,共同交織成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背靠粵港澳大灣區7800多萬人的大市場,清遠以文旅産業推動城鄉融合,推動清遠建設成為大灣區魅力後花園、旅游度假目的地。
走進清遠清新區三坑鎮,綠樹成蔭,民宿成群,來此避暑、旅行的游客絡繹不絕。在三坑鎮,遍佈着50家大大小小的民宿。清遠米墅稻田野舍負責人薛衛東正忙着接待游客入住,介紹民宿內特色農業、親子教學等體驗項目,仔細詢問游客需求。“我們租用了村民的宅基地、閒置房屋和土地,建了58間客房。我們一直堅持雇用附近村民在民宿上班,為當地帶來80多個就業崗位,讓小而美的鄉村民宿業態釋放發展可能。”薛衛東説。
今年以來,清遠市堅持規劃先行,&&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民宿建設,加快旅游資源有機整合,成立鄉村民宿産業學院、鄉村民宿發展協會,建立“民宿創客空間”和鄉村民宿人才孵化基地,有效發揮民宿産業聯農帶農作用,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今年1-9月,清遠迎來了1007.29萬人次游客,其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游客佔比超五成。
清遠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昭舉&&,接下來,清遠將加快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壯大縣域經濟,建設美麗圩鎮,輻射帶動片區居民持續增收、逐步致富,實現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參與:陳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