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以敘志,舞以宣情”。嶺南大地上有跡可循的舞蹈源流,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1985年在韶關市曲江馬壩鎮石峽遺址發現的舞蹈紋陶片,以及1989年在珠海高欄島寶鏡灣藏寶洞裏發現的石刻岩畫,都證明早在先秦時期,本地先民們便已經有了舞蹈的習俗。
在廣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也有很多傳統舞蹈的身影。它們或從田間走來,或生長於海浪之中;或清麗,或厚重。它們與其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道,構成了生活的萬花筒,描繪出絢爛的精神圖景。很多傳統舞蹈的起源與農業社會有關,到了今天,隨着城鄉變遷,許多傳統舞蹈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在快速變化。但另一方面,一些新技術、新方式的出現,也讓很多從未走出“小天地”的傳統舞蹈,成為數字世界中的“新寵”,讓人看到文化的千姿百態。
水族舞、鰲魚舞 道具魚燈受喜愛
近年來伴隨新媒體傳播而被更多人知曉的廣州傳統舞蹈之一是水族舞。“從化水族舞,又叫‘舞鯉魚’或‘魚燈舞’,發源於從化區龍橋村草塘社,清期光緒年間始,距今已超兩百年歷史了”,省級非遺項目從化水族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建中告訴記者,“古代家家戶戶都會編織道具。新年之始,每戶都要有人參與‘舞鯉魚’的隊伍中來。由於歷史原因一度中斷,20世紀90年代重新受到重視,並被文化館挖掘保護得以傳承到今天。”
黎建中説,水族舞由“製作道具”“祭祀魚神”“游魚舞蹈”三個部分組成。最初是人們舉着自製鯉魚道具在村中巡游祈福,由於白天要幹農活,大多選擇在晚上進行,所以道具裏面放上蠟燭,配上鑼鼓镲和海螺號,繞着村前的魚塘巡游,然後過村去表演。清末秀才黎鏡泉為此創寫了兩副對文:其一是“草澤鯉登門一級,池塘魚躍浪千層”;其二是“鯉躍始從春鼓浪,魚游初化夜登門”。
發展到今天,水族舞已經有四個樂章:“魚游春水”“魚蝦嬉戲”“魚躍龍門”“魚樂昇平”,表演陣容也更加龐大,角色有龍球、鰲魚、大鯉魚、小鯉魚、蝦兵、蟹將軍,配合鑼鼓镲旗燈,共有60多人參與。隊伍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在從區級到國家級的大小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2022年5月,“從化水族舞”項目被納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目錄。
黎建中介紹,除了獨特的表演形式,水族舞道具也深受大眾喜愛,而且入藏了相關文博和檔案機構。道具製作首先取村中竹子開成篾,之後經過編織骨架、裝燈帶、封宣紙、封燈布、繪鱗點睛等一系列步驟,一條神氣活現的鯉魚才算完成,“眼睛是整條鯉魚的神韻所在,必須畫得有光感才能顯出精氣神!”
在從化區文化館的引導下,草塘社的“從化水族傳承服務隊”於2021年4月正式成立,成員全部來自本村村民,最長的63歲,最少的21歲。每個星期五晚上,他們都要組織排練。每到這時候,不僅是隊員們,也是村民們的快樂時光。
多少有點類似的,還有鰲魚舞。鰲魚,人們賦予了它學業進步的美好寓意,同時,它也是漁民的保護神。鰲魚舞是番禺區獨特的民間藝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作為魚燈舞中的一種,鰲魚舞雄雌各一,在舞蹈表演情節和道具製作上均顯示出水鄉特有的色彩。
“神獸”舞蹈
飽含對豐年的歡慶和祈福
舞貔貅
如獅撲兔,虎步生風
“廣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嶺”。起始於明末清初、一脈相傳的佳松嶺村張氏“舞貔貅”,早在2007年就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它也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
舞貔貅講究“扎馬要穩、出拳要猛,如獅撲兔,虎步生風”。在民間傳説裏,貔貅是龍的第九子,也是著名的“招財神獸”。舞貔貅時,按一人舞頭、兩人舞身和尾的方式扮演貔貅,另兩人分別扮演孫悟空與沙和尚。貔貅就地表演一番跳躍、翻滾之後,便在鑼、鼓、鐃的伴奏下,與沙和尚、孫悟空按順序表演拜山、出山、逗猴、採青、歸山等情節動作,呈現出熱鬧祥和氣氛。
近年在各方支持下,舞貔貅有廣州市級傳承基地2個,增城區級傳承基地1個,並擁有廣東省級傳承人張永木,增城區級傳承人張敬彬、鐘偉宏等構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目前舞貔貅傳承完全公開化,在學校裏更是頗受歡迎,2023年派潭第二小學報名學習的學員就有30餘人,派潭中學更是多達60人。
麒麟舞
借鑒獅舞、武術等動作
另一種“神獸”舞蹈,是南沙區黃閣鎮等地分佈的麒麟舞。它借鑒了珠江三角洲的獅舞和武術等動作和技巧。麒麟造型根據古代傳説,塑造成龍頭、獅身、鹿角、羊蹄、牛尾的仁獸形象,生動傳神,舞動時有特定的藝術套路和舞蹈技藝,伴奏音樂則採用節奏起伏的鑼鼓吹打樂。它至今仍是當地人重要的娛樂活動。
火龍舞
成為線上線下的狂歡
“舞龍頭,無憂愁;摸龍須,步步高;穿龍底,醒目仔;睇火龍,唔會窮……”不久前,白雲區均禾街清湖村的孩子們提着燈籠,邊走街串巷邊唱着歌謠。火龍穿梭在人群,綻放耀眼的光芒。
舞火龍慶祝中秋佳節的傳統,承載的是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期待。每年中秋當晚,均禾街清湖村、石馬村,江高鎮江村,白雲湖夏茅村、大朗村等地,人們爭看火龍。僅均禾街今年就有25條龍巡游,各村用藤枝和榕樹葉扎制而成的“火龍”匯集到牌坊、廣場,鞭炮聲中火龍狂舞,震撼、雄健。火龍製作儀式及巡游儀式,成為了線上線下無數人的狂歡。
在白雲區,火龍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IP”。粵劇相聲表演藝術家黃俊英、何寶文原創《火龍講古》作品演繹;火龍立體書製作、龍文化小劇場、火龍VR體驗、“火龍君”原創手繪IP布偶等動靜相宜、趣味互動的方式,讓民眾親近火龍文化,更愛鄉土鄉情。
舞火狗
是“九”還是“狗”?
和“火”有關的舞蹈還不止火龍舞。舞火狗,又稱“麻車夜色”,是流行於增城麻車村的大型民間藝術活動,已有600多年歷史。其實,“火狗”並不是狗,其舞蹈的道具包括以竹篾製成的龍、鳳、獅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寶鴨、錦鯉等九種動物的模型,而粵方言“九”與“狗”同音,群眾也就習慣稱為“舞火狗”。
舞火狗時,點燃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香火散發出來的濃煙將村莊籠罩在煙山霧海之中,蔚為壯觀。舞火狗活動不僅蘊含着驅瘟避邪的意願,也飽含着對豐年的歡慶和對來年的祈福。
客家獅
獅頭形似貓
客家獅又叫頭獅、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從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民間獅子舞。在拜年賀壽等場合,在從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
貓頭獅舞造型、舞步動作、鼓樂與一般獅舞不同,獅頭造型較一般本地獅頭小,頭頂插着兩束青蔥的麥草,生氣盎然。
“銀花火樹,舞榭歌&,魚龍曼衍之戲,踏鞠鞦韆之技,靡不畢具”,這是古人筆下,嶺南大地上節慶舞蹈的壯觀場面。
而今天,類似的場景在高樓大廈、萬家燈火之中依舊傳承。(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圖/ 黎建中、廣州市非遺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