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濱海新區一直是廣東“警力最吃緊”的地方,轄區人口27萬,警力配比僅萬分之二點九六,管轄面積逾200平方公里,包括電城、博賀兩大鎮的近百公里海岸線、14個無人島、52個村(居)委會、近80個學校。為此,濱海新區公安分局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全方位探索警務改革路徑,其創新堅持群眾路線方式方法為推進現代警務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樣本,被不少前來取經的外地同行感慨:如濱海特色的“平安密碼”!
2023年9月20日,記者走進茂名市濱海新區博賀片區,採訪車沿着廣東省首段建成的濱海旅游公路穿行於“網紅海岸”時,路旁不斷閃過帶二維碼的門牌和正在疏導交通的黃背心“義警”……
圖為濱海新區龍山派出所所長鐘偉國帶領民警義警在轄區巡邏
手機一掃 直通“碼局長”“碼所長”
“太方便了,手機掃了碼加了微信,在深圳做工的我也隨時可以找到局長、所長!”記者在“網紅海岸”停車問路時,從深圳回鄉的楊先生,獲知記者來意後指着身邊印有各種警務及服務的二維碼標識牌,豎起拇指點讚。
當天中午,茂名市公安局濱海新區分局局長毛繼軍在分局辦公室的椅子上戳着手機,在局長微工作室的微信群裏回復群眾。“剛設‘微工作室’時,除可由警員代答的制度性問題外,需要我回復的每天多達30來條,隨着相關問題的解決,現在每天只要回復10來條。”
談及外地同行對該局警力運用的讚嘆時,毛繼軍感慨道,幾年前,他任職該分局時,全分局只有50多名民警,“當時1名民警要管5000多人,按公安部的警力配比標準,確實低,一些基層派出所只有6名民警,只能分兩班,每天上班12小時。”
警力少任務重經費緊,但工作、考核一樣不能缺。很快地,他發現,轄區龍山派出所創新的警務服務模式效果不錯,利用微信政務版和省公安廳大數據建模&&,先後創建了“村居警民智管”“微警務室”“碼上服務”“應急151”“粵居碼社區警務應用”“一體化數字社區警務”等新型數據服務,實現群眾辦事“碼”上查、“碼”上問、“碼”上找、“碼”上辦,用數據跑腿代替群眾跑腿,效果很好,如往年群眾電動車上牌等“海量”工作,只需在手機上操作兩次,足不出門便可辦妥,在家靜候物流送車牌上門就行。
隨着智慧警務在全分局的推廣,“碼”上辦事在濱海分局成為常態,群眾多項涉警辦事大為便捷。
濱海新區公安分局局長毛繼軍(右)與民警在研究工作
開創“碼”上辦 月服務群眾近千人
“如果真存在‘平安密碼’,那就只有群眾路線這一‘解密’辦法!‘碼上辦事’不單是提升警務服務效率的竅門,更是不斷滿足群眾切實需求的必然途徑。”9月20日下午,龍山派出所辦公室裏,所長鐘偉國接受採訪時如是説。
作為濱海分局的第一位“碼所長”和公安部基層技術革新獎得主,1997年入警的鐘偉國以他的所長微工作室單月數據為例:申請碼上服務的群眾451人,微居民互動1.3萬人次,線上接訪44人次,宣傳通知送達2.4萬人次,指導粵居碼登記215人戶……
以上數據説明,龍山所單警的服務效率相較於以往有了質的提升。
不斷思考、不斷落實並改進是龍山派出所的“碼”上服務的成功關鍵。鐘偉國仍以電動車辦證為例談改進,最早是通過微信&&通知村民到所統一辦理,結果派出所大院擁擠不堪,群眾排長隊意見大。改進版是民警定期進村服務,村民報名預約,效果好。最新改進版是村民自拍車況照片及購車發票等資料,全程在手機操作完成,中間環節工作量大減。
目前,“碼”上服務覆蓋到衞生應急事件應對、打擊網絡詐騙、“無戶兒童”入戶、農村房地及分戶矛盾調解等方面。“碼”上服務連起零距離的警民連心橋,僅進村辦理電動車入戶一項,就吸納近萬村民加入龍山“微警務室”服務&&。
據統計,去年該&&服務群眾超3萬人次,接獲群眾舉報違法犯罪線索近200條並抓獲一批嫌疑人。上門為39名未入戶兒童集中辦理入戶手續及成功調解涉分戶矛盾糾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龍山派出所為此獲得廣東省“楓橋式派出所”稱號。
義警成制 壯大公共服務隊伍
基層派出所的扎紮實實服務,有效引導民眾主動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中來。
9月20日下午,濱海新區的爵山派出所內,家住派出所旁的田埠村七旬村民楊伯緊握着所長潘光旨的手,“要不是年紀超齡,我説什麼也要加入你們的義警隊伍!”楊伯説,現在在村民心目中,成為義警是件特別自豪的事情。
濱海義警在濱海平安建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當中,不少是從青年志願者組織註冊成員中精挑任職。和職業的民警和輔警不同,他們始終是義務服務性質的,自願接受公安機關管理並承擔部分社會治安管理責任,盡己所能、不計報酬。他們主要承擔督導交通、守護學校周邊環境、平安建設信息採集和法規政策宣傳等工作。
當地濱海旅游景區每逢旺季,自駕游車流極大,能做到常年暢通,濱海義警功不可沒。不少義警同時又是孩子的父母,每天上午接送孩子上學後,便換上制式的帽子和黃背心,在校園周邊維持秩序。
今年春節期間,濱海義警蔡蓮珍、陳茂尊、謝月明走家串戶採集牛寮村建築物信息,同時宣傳粵居碼對群眾辦事的便利之處。年初六開始,十多名義警當群眾的“好心跑腿員”,進村指導村民登記“粵居碼”(廣東省公安廳在“粵治安”微信小程序內部署的,面向在粵所有居住人員推出的,以居民身份證號碼、在粵居住地址和居住時間為組合的信任根,是群眾在粵居住生活的憑證)及派發門牌。僅兩周時間,濱海義警便解決牛寮村158戶群眾的“粵居碼”登記。
常到爵山義警工作站&&工作的女義警李金麗談及這份沒有工資的工作時,滿臉自豪:“身為濱海人守土有責,現在村民對義警的認同感越來越高,畢竟只有奉公守法又具備一定知識文化的志願者,才能成為義警。”李金麗談到,在念小學的孩子在作文中寫到“義警媽媽守護校門,幫助鄉親辦證”時,字裏行間洋溢着自豪感。
潘光旨所長告訴記者,兩個月前,設在所裏的的義警工作站已升格為中隊,目前,濱海義警的龍山、電城和爵山三支中隊,總人數達300多人,不但有效地在“碼”上服務和村民之間越來越多地承擔為民“跑腿”的職能,而且在聯防聯控工作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毛繼軍局長&&,義警制度始創於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關家玉,但當地可複製性不高,難點在於其後勤保障並未納入財政保障,大多數地區難以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
“濱海義警”自去年從龍山組建以來,分局堅持精細管理,確保義警自招募入隊開始,就進入全流程的閉環管理,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培訓,目前看來,已成為了警民攜手、群防群治、共建共治共享的一道靚麗風“警”線,也為警務創新的觸角向基層村居深入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將對義警制度的創新發展作進一步探索。(關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