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軟糖,本是調劑平淡的甜蜜。如今,成了年輕人輕養生的所愛。當前,功能食品正在朝着新生代消費群擴散,新一代對産品體驗提出更高要求,從而倒逼功能食品朝着輕養生、零食化方向發展。
現象:
營養軟糖受年輕消費者青睞
在朋友下午茶聚會上,葉女士掏出一片“糖果”,先吃上,再開始“嘆”下午茶。她給朋友“安利”:這款零食含有白蕓豆成分,能帶來更多的飽腹感。葉女士的零食包裏還有不少帶有不同功能的零食。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不少功能食品在劑型上有了更多元的變化,其中,軟糖劑型是表現最亮眼的劑型。
軟糖是一種凝膠,只不過在凝膠裏可以加各種各樣的功能成分包括益生菌、維C、褪黑素等。
在某電商&&上,記者一搜索“功能性軟糖”,即刻跳出各種不同功效的、價格區間跨越不小的産品,有藍莓葉黃素軟糖、益生菌營養小熊軟糖、膠原蛋白軟糖、煙酰胺美白軟糖等。此外,就連堅果等,都有“益生菌堅果”。
記者觀察到,相比傳統的營養品,軟糖劑型的“零食感”更高,且易於吞咽,便捷性也很高,多數品牌採用獨立包裝,造型更是可愛,有各種小動物比如小魚等形狀,社交屬性強。
當前,不少國內外企業入局功能性軟糖。早在幾年前,湯臣倍健就推出YEP系列, 其中有膠原蛋白軟糖。華潤三九集團在 2021年3月上線功能性軟糖新品牌bearkoko。部分原料企業比如玻尿酸原料企業華熙生物推出首個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該品牌發布多款軟糖産品。市場競爭比較激烈。
透視:
火爆的背後,養生群越來越年輕化
功能食品的劑型不斷創新,是基於多元化消費場景的拓展以及“養生”人群更加年輕化的發展趨勢。消費需求正在發生變化,豐富的産品形態,可以大幅拓寬消費場景。
在新華網此前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中指出,2021年國內營養品市場終端有超過2600億元市場規模,膳食補充劑及維生素佔七成,運動營養增速最快,預測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3200億元。其中,年輕人正身體力行地成為當下養生消費主力軍,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18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佔比高達83.7%。
報告顯示,“Z世代”對自己目前身體營養狀態很滿意佔比並不高,但他們樂意為健康投入。在為自己購買的營養食品中最看重的功能分別為維生素/礦物質、增強免疫、改善睡眠。年輕人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細分化,消費市場呈現多點增長。
而“懶係健康”是當代青年的態度。與傳統滋補品相比,便攜、簡單、即食的“輕營養”産品更受“Z世代”青睞。
湯臣倍健方面稱,養生人群年輕化趨勢明顯,該公司也在持續關注年輕人群的保健養生需求。針對年輕消費人群,産品除保證質量安全等大前提外,還會關注産品的包裝設計、口感等因素,更青睞於時尚、高顏值的包裝設計。
在前兩周舉行的首屆營養食品創新劑型之軟糖主題高峰論壇上,Swisse斯維詩中國市場執行總裁丁雯説,當前,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快速,他們追求美味、便捷和多樣化的飲食體驗。Swisse斯維詩旗下的健康營養生活方式品牌Swisse Me正是為滿足年輕人喜歡輕鬆、便捷的健康補充需求而推出的。據悉,Swisse Me於2021年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並聚焦軟糖等劑型,目前該系列覆蓋益生菌軟糖、葉黃素脂軟糖、膠原蛋白軟糖等多種産品。“對年輕人來説,與藥片相似的補充劑形態似乎更容易形成心理負擔,而功能性軟糖等品類,更貼近零食的形態,在口感上能夠帶來全新體驗。”Swisse斯維詩的母公司健合集團方面稱。
“營養補充的場景越來越豐富,比如家中或辦公室等。”小紅書大健康負責人紅雲則認為,為了開拓更多食用場景,驅使功能性食品在包裝等方面做出改變與調整。
質疑:
功能性零食是否為智商稅?
儘管發展迅速,但以功能性軟糖為代表的功能性零食是否為智商稅?它所帶來的效果又是如何呢?在社交&&上,記者見到有部分消費者提出此類疑惑。“吃了半個月沒有特別大的感受,買個安心也好。”一位消費者在小紅書上這麼説。
食品産業分析師、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説,在我國,只有包裝上有“保健食品”許可標籤(俗稱“藍帽子”)的,才能算是國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才可稱有某方面的功效。當前,不少産品廠家自稱為“功能食品”或者“功效食品”。記者查閱食品法等相關法規,並無“功能食品”一項。
實際上,如果沒有OTC或者“藍帽子”,那麼功效不管描述得如何好,本質上它還是歸屬“普通食品”,類似維生素軟糖也只能算是凝膠糖果,只不過是“添加了功效成分”的普通食品。
據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38條,除了保健食品以外的所有食品都不可宣稱有保健功效。此前,明星景甜被罰700萬元,正是因為替宣稱可以阻斷糖油吸收的果蔬粉做廣告代言人。
記者登錄多個品牌的網店,商品界面上是鋪天蓋地關於食品中所含的“功效成分”的介紹,比如益生菌軟糖,有大量關於益生菌優點的介紹。而在下方,有一行極小的字體,寫着:“以上為營養科普知識,不代表産品功效,請消費者理性購買。”
朱丹蓬説,當前保健品的審核十分嚴格,流程也很長,起碼需要4年時間。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醫師曾婷建議,功能食品在攝入時也要根據産品説明,看劑量而做補充。
行業觀察
艾瑞諮詢的《功能性零食産品創新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年輕人喜歡邊玩邊養生,對於“好玩”有很高的期待。這類消費者也願意為功能性零食服用方便、效果好、便攜等優點買單。因此,在消費需求的驅動下,營養保健食品朝着輕養生、劑型零食化的方向發展。
在發展的過程中,伴隨問題産生:同質化。如何在營養成分配方以及口感味道等方面做出差異化改變,則是創新的關鍵。技術壁壘是打破競爭僵局的重要“武器”,這就需要企業持續投入技術研發,精益求精。一方面,力求讓營養素原料與軟糖加工工藝更適配,降低風味衝突性;另一方面,加強功能成分在産品中的穩定性。
數據:
據NBJ-Supplement Business Report數據,2022年中國營養軟糖市場規模約為30億元,年平均增速高達20%。(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