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颱風“海葵”外圍雲係和季風影響,7日至8日,廣東多地出現超歷史記錄強降雨,其中廣州、深圳、珠海、東莞、肇慶、佛山等市發生內澇、滑坡、道路中斷等險情。各地各有關部門全力迎戰,做好暴雨防禦和搶險救援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截至8日17時,全省共提前轉移80048人。
部署防禦,聞訊而動
為全力以赴抓好暴雨防禦和搶險救援各項工作,9月8日,省委書記黃坤明在中山主持召開全省強降雨防禦工作會議,現場指揮調度有關地市做好應對處置工作,就全省防禦工作進行部署落實,並前往佛山市,看望慰問奮戰在防汛一線的工作人員,實地檢查指導防汛排澇、搶險救援等強降雨應對處置工作。
全省強降雨防禦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密監測預警頻次,確保做到應轉盡轉,嚴防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帶來人員傷亡,妥善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這些行動部署背後,是“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決心。
有關地市加密監測預警,堅決果斷轉移避險,確保做到應轉盡轉,不漏一戶一人。7日夜間至8日,廣州按照“三個&&、三個對接”制度,落實領導下沉高風險區域督導檢查制度,發現並整改風險隱患2326個;按照“三個緊急撤離”原則,把受威脅人員一個不落全部提前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只是全省諸多城市開展防汛救災工作的一個縮影。6日15時至7日15時,梅州豐順縣湯西鎮出現較大降雨,積水最深超過2米,截至7日15時,湯西鎮轉移群眾6300多人;在東莞常平鎮,7日受暴雨影響累計轉移218人,全鎮暫無內澇險情和災情報告……這些救援工作的背後,是對應急管理體系與基層治理能力的一種考驗,更彰顯了有關地市和部門的責任與擔當。
無懼風雨,逆行救援
“謝謝你們的幫助”“阿婆,不用害怕,我們帶您轉移”……一幕幕溫暖的對話發生在廣東各地暴雨救援的第一線。消防員們無懼風雨,逆行而上,守護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記者從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辦公室獲悉,受7日至8日的強降雨影響,廣州、深圳、珠海、東莞、肇慶、佛山等市發生內澇、滑坡、道路中斷等險情。深圳站、深圳東站普速鐵路及廣深城際鐵路共47列車停運,79條路段、6個收費站、1座橋實施交通管制,深圳、珠海、江門全市停課,佛山、東莞、廣州部分區域停課。截至8日17時,全省共提前轉移80048人。防汛形勢嚴峻。
在深圳,面對警情,消防救援人員聞令即動,在風雨中逆行。7日,深圳市紅色暴雨預警持續生效,龍崗、羅湖、鹽田等區發生不同程度內澇,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隊第一時間出動救援力量投入排澇搶險工作。在龍城街道畬嚇村、錦繡村、前進村等積水嚴重區域,部分地段積水達到1.5米,消防救援人員利用橡皮艇涉水徒步、挨家挨戶進行搜尋救援,成功將被困的100余名群眾營救轉移至安全區域。在內澇嚴重的羅湖區南湖、桂園等街道,消防員第一時間涉水徒步趕往現場,開展搜救工作。
在廣州,7日至8日,番禺區消防部門接報,有多名群眾被困家中或積水路面,其中包含多名行動不便的老人,消防員攜帶應急救援裝備迅速出動。在增城區新塘鎮民營西路,7日22時許,有群眾報警稱被水圍困,現場積水已有1.2米深。由於人數較多,位置分散,很難確認被困人員具體位置,增城區消防救援大隊新塘消防救援站派出兩艘橡皮艇,攜帶器材在路面進行搜索,最終找到9名被困者所在位置,順利將他們救出。
在佛山,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一中門口馬路發生樹壓車事故,車門無法打開,駕駛室內困有一名司機。消防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使用電動機動鏈鋸切割覆蓋的樹枝,將被困人員救出。在高明區荷城街道,一名老人買菜被困無法自主回家,消防員聞訊趕到,護送老人安全到家。
提醒
廣東10日前仍有大暴雨
廣東省氣象部門9月8日預計,10日之前廣東仍有可能受到大暴雨影響,需繼續防禦強降水引發的內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
根據廣東省氣象部門觀測統計,受“海葵”環流和季風影響,9月7日到8日早晨,珠江口兩側市縣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汕頭、揭陽、梅州和河源的部分市縣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7日8時至8日8時,全省平均雨量68.6毫米,超過25毫米鎮街佔全省總鎮街數的61.8%,有105個鎮街錄得超過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313個鎮街錄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242個鎮街錄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
8日白天,珠江三角洲西側市縣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其中佛山出現特大暴雨,東莞、深圳、陽江和雲浮出現大雨到暴雨。8日8時至15時,全省平均雨量19.7毫米,超過25毫米鎮街佔全省總鎮街數的26.2%,有1個鎮街錄得超過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47個鎮街錄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172個鎮街錄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
廣東省氣象&預計,短期內,廣東仍將受到強降水影響。預計9日,粵西市縣、珠江三角洲南部市縣有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餘市縣有陣雨局部大雨;10日,廣東南部市縣有大雨局部(大)暴雨,其餘市縣多雲有分散陣雨;11日至12日,粵西市縣有(雷)陣雨局部大雨或暴雨,其餘市縣多雲有分散陣雨。
科普
珠三角強降雨出現“列車效應”
受颱風“海葵”影響,廣東多地出現強降雨。記者從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了解到,截至9月8日9時,廣州、梅州、揭陽、河源等10個地市受災,受災人口16萬餘人,緊急避險轉移5.8萬餘人。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市降雨量大,造成城市內澇。為何颱風“海葵”停編後,珠三角還出現極端強降雨?記者採訪了廣東省氣象&專家。
廣東省氣象&首席預報員楊國傑介紹,雖然“海葵”停編,但其殘余環流並沒有完全消散,依然在珠三角徘徊。7日至8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強降雨還出現了“列車效應”。
“列車效應”是指某個地方在一段時間內頻繁地、接連不斷地生成空間尺度不大的強降雨雲團,而這些強降雨雲團“排着隊”沿着同一方向移動,組成了類似於“列車”的排列,持續“暴擊”某個地方,從而造成強降水。楊國傑説,除了“海葵”殘余環流在珠三角的持續影響,與此同時,南海西南季風、西北太平洋的偏東風也匯聚到“海葵”殘余環流附近,多股氣流帶來的充沛水汽恰好被約束在珠三角地區,源源不斷地觸發強降水雲團,形成了有利於雨量累積的“列車效應”,因此,颱風“海葵”登陸後兩天,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了強降雨。 (據新華社)
廣東部分中小河流將出現2-5米漲水過程
記者8日獲悉,受颱風“海葵”外圍殘留雲係和季風影響,廣東多條江河已出現較大漲水過程,且強降雨仍將持續,廣東省水利廳於8日0時將水利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Ⅲ級應急響應,廣東省水文局於8日2時將防汛水文測報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II級。
7日8時至8日12時,全省累計有24條河流28個水文站超警戒。預計至9日,廣東珠三角西部(佛山、中山、珠海)、肇慶、雲浮、粵西沿海(江門、陽江、茂名)將出現持續強降雨過程,部分中小河流將出現一次2-5米的漲水過程,部分站點的水位可能超過警戒水位。
根據雨區,需重點關注珠三角的淡水河、石馬河;粵西的新興江、潭江、漠陽江、羅定江、鑒江、袂花江部分支流;西江幹流沿線的雲浮、肇慶市部分小河流(建城河、悅城河等),賀江及其支流;北江的綏江上游。
廣州暫時解除暴雨預警信號
8日傍晚,廣州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解除了氣象災害(暴雨)Ⅱ級應急響應。廣州市氣象部門預計,11日起影響廣州的降水趨於減弱,在此之前廣州仍需對強降水和關聯災害保持防禦。
根 據廣州市氣象部門觀測統計,此次強降水為近10年來影響廣州第三強降水(排名第1為2018年颱風“艾雲尼”帶來的“6·8”特大暴雨過程,排名第2為2020年“5·22”特大暴雨過程)。在暴雨影響期間,廣州各相關單位全力應對,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保障群眾安全。
居住在地勢低窪地區的居民,極易受強降水影響。7日夜間,增城區派潭鎮政府部門派出30名救援隊員,對地勢低窪的派潭社區下圩片區27名居民實施緊急轉移,動員289名居民做好防汛措施。
8日凌晨,位於番禺區的市橋地鐵站周邊出現內澇,導致該站無法正常運作。經過多方搶險,市橋地鐵站於當天上午恢復運營。記者8日下午到現場走訪看到,仍有多支救援搶險隊伍在周邊實施排水作業,現場還有工作人員引導乘客避險進出地鐵站。
持續強降水極易引發地質災害。8日8時許,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北校區)出現山體滑坡、樹木倒伏情況。在險情發生後,屬地黃埔區蘿崗街道組織搶險人員處置,並協調規劃、住建等單位研究進一步處理方法。當天傍晚時分,現場已基本清理完畢。
8日16時26分,廣州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解除了氣象災害(暴雨)Ⅱ級應急響應。“預警信號暫時解除,對強降水的防禦依然不能放鬆。”廣州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傅佩玲&&,未來一段時間廣州仍有明顯降水。廣州市氣象&預計,9日廣州市區多雲到陰天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10日多雲到陰天有中到大雨轉陣雨,11日起影響廣州的降水趨於減弱。
廣州市三防總指揮部辦公室提醒,要持續做好強降雨防禦和應急救援工作,做好地質災害安全管控,加強水庫、堤防等工程安全管理。
廣州市民政部門提示,在穗群眾(不限戶籍)如因暴雨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可前往戶籍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的街道辦事處,申請臨時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或實物後,仍不能解決困難的,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特困人員供養、支出型困難家庭、孤兒養育、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或符合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條件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協助申請;對需要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通過慈善項目、發動社會募捐、提供專業服務、志願服務等形式給予幫扶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幫忙轉介。
深圳暴雨打破7項歷史極值
受颱風“海葵”殘余環流、季風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7日傍晚至8日上午,深圳出現超歷史記錄特大暴雨。因此次暴雨“強度超強、持續時間超長、強降雨範圍超大”,8日,深圳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多條地鐵線區間段暫停運營。
深圳市氣象&消息,截至8日15時,深圳降雨打破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7項歷史極值,分別是最大滑動雨量2小時(195.8毫米,鹽田正坑)、3小時(246.8毫米,鹽田正坑)、6小時(355.2毫米,羅湖東門)、12小時(465.5毫米,羅湖小梧桐)、24小時(559.6毫米,羅湖小梧桐)、48小時(615.4毫米,羅湖小梧桐)、72小時(616.4毫米,羅湖小梧桐)。
由於連續降雨,深圳水庫水位超過汛限水位,於8日3時15分開始調整排洪流量為120立方米/秒。8日早晨,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公告稱,當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深圳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5號線、8號線、9號線不同區間段暫停運營服務,羅湖區企事業單位和居住在羅湖區的居民停工一天。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也在8日早晨發布緊急通知稱,深圳火車站(羅湖)負一樓進出站口被水淹,無法正常組織旅客進出站。廣鐵集團對廣深城際等線路採取迂迴、停運等措施。
深圳市民政局提示,如由於自然災害、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影響,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可以前往居住地街道辦申請臨時救助。比如,符合條件的市民可獲得人均救助金額不低於深圳市兩個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826元)不超過3個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4239元)的救助金。
佛山暫無重大災情險情報告
7日至8日,受颱風“海葵”殘余環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佛山遭遇今年以來最強降水過程,全市5區均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其中,禪城石灣錄得的最大24小時雨量從410.7毫米到435.3毫米、512.5毫米,不斷打破佛山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本輪強降雨防禦,市三防指揮部於8日9時30分將防暴雨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並對中小河流洪水、城鄉內澇、山洪和地質災害等重點部位的搶險力量預置、人員轉移安置提出部署要求。
截至8日13時30分,佛山全市共有城鄉內澇72處,道路中斷4處,小型崩塌5處和1處滑坡(均屬非在冊點),農田、魚塘受浸5511畝,房屋、商鋪及廠房受浸154間、受損4間,車輛受損34輛,樹木倒伏或折斷47棵。全市轉移202人,另有漁民上岸避險3903人。暫未收到人員傷亡和重大災情險情報告。
受暴雨影響,截至8日14時,佛山92個碼頭、在建工地和景區園區關閉;59座隧道中,南海區禪西大道佛羅路下穿地道隧道積水封閉,順德區南國西隧道、G105三樂路隧道,高明區躍華隧道往荷城方向積水封閉。
佛山全市可調動應急救援力量共31386人,其中佛山駐軍救援力量13850人、地方救援力量16912人、社會救援力量624人。
據悉,9日至10日,佛山降水持續,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需注意防禦持續性強降水及其引發的城市內澇、局部山體滑坡、山洪等次生災害。
東莞路面出現不同程度水浸
7日晚至8日,東莞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其中大嶺山、長安、厚街等鎮降水量超過350毫米。東莞啟動防汛Ⅳ應急響應,全市各鎮街、各部門全力以赴做好強降雨防禦工作。
8日清晨,東江干支流水位上漲,石馬河漲幅較大,部分閘口、水庫泄洪,東莞各鎮街路面出現不同程度水浸,部分地下隧道完全被淹。22個鎮街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相應鎮街的中小學、幼兒園、託兒所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當天停課。
東莞市三防辦、市應急管理局加強防禦工作統籌,視頻調度重點鎮街,督導內澇、地質災害、地下車庫等防禦工作,及時果斷轉移危險區域群眾,做好應急救援處置工作。截至8日10時,東莞全市出動19877人次,轉移3563人,其中特殊群體57人;因石馬河河水上漲轉移2461人,消防支隊出動354人次,處置62宗強降雨相關警情,轉移營救134人。
作為城市防汛救災的中堅力量,東莞城管聞汛而動,堅守防汛救災一線。“城管藍”疏排積水、恢復城市秩序的身影再次刷遍東莞人的朋友圈。數據顯示,截至8日18時,東莞市鎮兩級城管系統出動環衛人員35953人次,清理下水口18613處,清理垃圾159.62噸,全市城管領域暫未發生災情險情。
在此次暴雨中,東莞長安鎮錄得全市最大降雨量425.3毫米。在長安鎮廈邊社區崗廈南街與沿河路交會處,一輛貨車在涉水行駛過程中拋錨,社區網格員與貨車司機齊力將車推到安全位置。
余蔭山房倒塌圍墻非文物
8日3時許,廣州市番禺區余蔭山房東面部分約50米圍墻被雨水衝塌(非文物)。目前,余蔭山房已發布閉園通知,並對坍塌部分圍墻進行圍蔽,逐步清理園區內的積水和雜物,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據介紹,余蔭山房處於低窪地區,北臨羅邊涌,東臨南村東源坊西塘基街。因羅邊涌水位持續上漲,水流溢出漫過停車場,同時高處(南村東源坊西塘基街)匯聚的雨水又直接涌入停車場內和獅子橋處,余蔭山房東面圍墻基礎受雨水浸泡軟化以及圍墻外水位較深而無法承受雨水的壓力導致倒塌。
目前,余蔭山房文物本體部分未受到影響,未出現人員傷亡情況。
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佔地面積約1598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於同治十年(1871年),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可園、梁園一道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記者 郭思琦)